無人物流概念
“無人物流”,就是快遞全程無人運送的:包裹們從無人倉庫出發,通過無人駕駛的重卡被迅速運輸到分撥中心,然后運上最后一公里無人配送小車,登上電梯,送到客戶手中。
而在近日,無人配送領域因阿里最新發布的配送機器人“小蠻驢”再獲關注。據阿里云總裁張建鋒稱,“物流配送需求正在極速爆發,預計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每天將產生10億個配送訂單。”
據了解,包括京東、阿里、美團等在內的科技巨頭近年來紛紛搶灘布局無人配送領域,在今年疫情期間,無人配送車因“無接觸”服務的特性而取代人力,在消毒、餐飲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
然而,業內人士認為,雖然無人配送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的痛點,但其在技術、監管、用戶接受度等方面的問題待解,全面推廣尚需時間。
疫情加速無人配送發展進程
其實,本次并非阿里首次入局無人配送領域,阿里旗下ET物流實驗室自2015年便開始研發無人配送車,如今無人車已在多個城市的校園與居民社區投入使用。
同為電商巨頭的京東于2016年研發出第一臺無人機原型,無人配送車已在國內20多個城市落地,并將無人車出售給了日本樂天。
此外,美團在無人配送領域的動作已持續3年有余。2016年10月,美團內部成立W項目組,研發特定場景下的無人配送。一年以后,美團成立無人配送部。
今年7月,室內配送機器人企業普渡科技宣布完成億元級別B輪融資,而美團成為普渡科技該輪融資中唯一的投資方。業內人士認為,這意味著,美團正在加速布局無人配送。
隨著上半年疫情暴發,無人配送車更為頻繁地出現在群眾的視野中,代替人力進行消毒、配送、餐飲等服務,讓人們真實體驗了無接觸配送的便捷。
目前,“加速發展無接觸配送”已被《上海市促進在線新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列入12大聚焦發展的重點領域之一。
無人配送助力企業補充運力
那么無人配送究竟是因何發展起來的,在實際的運營場景中,又能夠解決哪些配送痛點呢?
美團方面相關人士對記者透露,美團入局無人配送領域的初衷是為了補充運力,美團需要提前通過技術創新來解決未來可能出現的運力短缺情況。
據了解,中國適齡勞動力人口在不斷減少。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勞動年齡人口(16-59歲)在2013年開始逐年下降,7年內減少2300萬。
而疫情更是加劇了這一狀況,國際勞工組織近日發布的最新評估報告顯示,疫情引起的工作時間損失使全球各地勞動者收入大幅下降。據估計,全球勞動收入在2020年前三個季度同比下降了10.7%,即3.5萬億美元(不包括政府采取措施提供的收入支持)。
然而,即時配送領域的用戶需求卻在逐年上漲。前瞻經濟學人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即時物流訂單量為9.5億單,截至2019年全年達184.9億單,日平均訂單量達0.50億單(假設全年無休);預計2020年即時配送訂單量將達到243億單,增速為31.8%。
自主移動機器人公司Syrius炬星方面相關人士透露,無人配送能夠降低人力成本。該人士拿其公司產品自主倉儲物流移動機器人舉例稱,產品能減少2/3的揀貨人數,“現在老年人也可以進倉庫工作,以前需要年輕勞動力;新員工不需要培訓就馬上上崗,以前新員工需要培訓將近50個小時。”
全面推廣尚需時間
雖然無人配送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克服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的痛點,但是多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來看,無人配送在技術、監管、用戶接受度等方面依然存在商業化落地難題。
在技術層面,前瞻產業研究院分析稱,目前,配送無人機飛控系統、避障技術、動力系統的核心技術在不斷革新,但目前行業還面臨動力電池無法支持長時間作業;負載能力僅可配送小型物件;自主導航及避障系統需要進一步提高等問題。服務機器人行業技術已經相對成熟,但目前行業還存在機器反應靈敏度,機器感知交互技術等方面的問題。
在監管層面,有物流無人機已拿到試運行“牌照”,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未來隨著無人機市場的發展,物流無人機會受到空域管制。而無人配送車目前仍游離于現有的交通監管體系之外,相關管理制度仍是空白。
從企業角度來講,上述Syrius炬星方面相關人士透露,還要看具體領域中,機器人是否解決業務的核心問題,“投資回報率是否劃算,用戶不用你的機器人會有什么損失?”
對此,前瞻產業研究院表示,無人配送物流車的整車制造成本在20~25萬元左右,若涵蓋維修成本則更高。制造產業鏈暫不完善,無法通過系統化生成降低生產成本。
此外,對于我國智能物流的發展水平,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曾公開表示,我國快遞行業整體智能化快遞水平發展明顯,但受客觀條件限制,如無人機配送等創新形式的全面推廣尚需要時間。
本文來源于羅戈網,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文章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