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在“三駕馬車”中,消費已經成為了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動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7成。從直觀的感受來看,上半年的消費的確“兇猛”,無論是特種兵旅游還是爆紅的淄博燒烤,以及“堵哭”的獨庫公路,似乎都表明消費正在高速回暖。
以餐飲行業為例,作為食材供應鏈產業最直接且最重要的客群,餐飲行業在上半年迎來了快速復蘇,全國餐飲收入突破2.4萬億,同比2022年上半年增長21.4%,對比疫情前的2019年上半年,也有超過14%的漲幅。
從居民收入的角度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半年度數據顯示,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長6.5%,實際增長5.8%,在經濟增長不及預期的背景下,跑贏GDP增速、跑贏財政收入增速、跑贏企業利潤增速,堪稱“風景這邊獨好”。
在下半年,居民消費是否能夠再上一層樓?餐飲行業這把火能否越燒越旺?在不確定性愈發深重的2023年,食材供應鏈企業又該何去何從?
01
感受“溫差”,不要高估消費潛力
現實骨感的一面時常隱藏在光鮮之下,“風景這邊獨好”的自夸往往代表狂妄和短視。2023上半年,財政收入下降、企業利潤下降,裁員聲音此起彼伏,與此同時,青年失業率達到21.3%,為有統計以來的新高。
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竟然“異軍突起”,跑贏整個大盤。毫無疑問,這是反常識的,宏觀數據和微觀體感上存在著巨大的“溫差”。
在數據真實的前提下,這種“溫差”很難理解。一個可能的答案是,家庭收入結構發生了重要的變化。2023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數與平均數的比值為83.3%,比去年降低了1.8%,這意味著貧富差距更大,更多人從中產跌落,進入到低收入群體。
此外,國內恩格爾系數持續升高。所謂恩格爾系數,就是食品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占比,這往往被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的消費福利,恩格爾系數越低,消費福利越高。2023年上半年,該數值為30.7%,為2015年以來的最高值。
這兩組數據表明,的確有些人更有錢了,但更多的人比之前窮,除了食品煙酒支出之外,不太敢花什么錢。沒辦法,“PPI”數據并沒有為我們的預期提供有效支撐。
PPI(生產價格指數)是宏觀經濟中非常重要,但卻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的指標,原因在于PPI指數不僅受國內影響,也受到國際影響,展現出的價格功能相對健全。6月,PPI同比下跌6.8%,創7年來的最大降幅。
上游價格下跌必然傳導到下游,這個過程中伴隨著企業利潤進一步下降,工人降薪、失業等。在貧富差距擴大、恩格爾系數提升、預期走弱的背景下,很難想象居民消費會超預期升高。從6月份的消費狀況中,已經可以初見端倪,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6月份社零總額同比增長僅有3.1%,對比上月下降9.6個百分點。
在這個過程中,偏剛需、性價比是最確定的趨勢。
許多經濟學家把希望寄托于“未來”。有論調稱,當前消費仍處于筑底階段,巨大的消費潛力還有待釋放。事實上,橫向對比世界平均水平,我國居民的消費潛力相當有限,我國家庭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長期維持在45%左右,而全球平均水平一般在60%,美國甚至在80%以上。
至少到目前為止,我們距離“藏富于民”還有一段距離,不能高估居民的消費潛力。
02
餐飲狂飆,向“質價比”進擊
那么,應該如何理解今年上半年的消費增長,尤其是餐飲“狂飆”?一方面有疫情反彈的因素,另一方面,也不能排除其中“口紅效應”的影響。所謂“口紅效應”,是指經濟蕭條過程中的低價產品偏愛,這些相對低價的產品持續慰藉著依然躁動的消費欲望。
今年上半年的消費復蘇,是一種很典型的“分化型”復蘇,大類消費低迷,如汽車、手機、奢侈品等,遠不及預期。餐飲行業雖然高速增長,但作為偏剛需的行業,也呈現出了非常符合居民收入結構變化的幾大趨勢,四個最重要的關鍵詞分別是:低客單、性價比、剛需、高頻。
預期越差,這四個關鍵詞就越重要,這是餐飲行業應對經濟下行周期的不二法門。在今年餐飲消費最熱的5月,餐飲SaaS服務商嘩啦啦的行業數據也顯示,對比去年同期,主力消費群體的客單價呈現負增長,餐飲企業和消費者雙向奔赴“極致性價比”。
但對比疫情前,以“質價比”替換“性價比”的趨勢格外明顯,換句話說,雖然消費者眼下囊中羞澀,但畢竟“也曾翩翩”,眼界依然頗高,消費升級的大勢已不可逆轉。艾瑞咨詢的調研數據也顯示,疫情后對比疫情前,消費者對于“健康綠色”“營養價值”“產品品質”的要求顯著提升。
更低的價格、更好的產品、更優質的服務,能滿足這一套“既要、又要、還要”需求的企業,才有可能脫穎而出。對于更上游的食材供應鏈企業來說也是如此。
這是對食材供應鏈企業的中期乃至長期要求,而在可預見的短期,食材供應鏈企業面臨更緊迫的困難。受餐飲火熱以及行業低門檻特點的影響,今年上半年,大量跨界的“創業難民”涌入餐飲行業,企查查數據顯示,餐飲相關新增注冊企業達到202.2萬家,已相當于2019年上半年的兩倍以上。但從行業營收漲幅來看,對比2019年同期,僅增長14%左右。
這意味著難以想象的內卷。進入6、7月份的傳統餐飲淡季,大量餐飲門店的倒閉潮或將來臨,已經有種種現象表明,餐飲企業的存活周期正在不斷縮短,瘋狂涌入的“創業難民”也正在快速出局。吃到新增注冊餐企需求紅利的食材供應鏈企業,即將遭受一個相當難熬的市場出清期。
一個漫長且難熬的季節,現在可能才剛剛開始。
03
磨練內功,熬過市場出清
這一輪經濟周期將持續多久?可能沒有任何一個時間節點,比現在更難以預測未來,核心原因在于,這輪經濟周期的成因非常復雜,各行各業面臨的難題都不一樣。今年的經濟走勢毫無疑問會是“L”型,即便7月2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一定程度上增進了市場信心,但究竟何時能夠“翹尾”?目前還難以預料。
對于微觀主體而言,市場出清無疑是一場災難,但對于行業來說,每次市場出清都伴隨著一場進化,這次同樣也不例外。在中物聯食材供應鏈分會的調研中,有頭部企業表示,原本靠關系、靠壟斷獲取、維系客戶的食材供應商難以持續發展。
在這種陣痛中,食材供應鏈企業的體感也會存在結構性的差異,總會有一些企業“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第一,以剛需、質價比為特征,專注服務低線城市連鎖客戶的食材供應鏈企業。低線城市的消費升級如火如荼,這種消費升級主要體現在對傳統夫妻店的替代上,這類連鎖企業以較低的價格,為消費者提供更安全的剛需類產品,這類需求很難被替代,而這也是本輪市場出清期中最為確定性的機會。
第二,雖然宏觀數據和許多微觀主體的體感溫差較大,但人均可支配收入跑贏GDP增速是現實,受口紅效應和消費分化型復蘇影響,消費者在“吃”上相對舍得花錢也是現實。因此做好高附加值食材的供應鏈企業仍有空間。某食材供應鏈企業在接受調研時表示,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會更加聚焦核心業務,同時增加如生鮮等高利潤產品。
第三,在錨定趨勢基礎上刻苦磨練“內功”的企業,這也是最值得關注的一類企業。在市場出清期,“內功”的內涵幾乎等同于“降本增效”,這里其實大有可為。
以食材加工行業為例。中物聯食材供應鏈分會發布的《2022食材供應鏈行業發展報告》顯示,我國食材加工的損耗率極高,中國的初級食材利用率是55%,而發達國家的平均數據在90%左右,其中的差距不可以道理計。所有損耗的成本,必然會通過加價的形式,轉移給消費者。
再以食材零售企業為例,綜觀訂貨、收貨、運輸、庫存等領域,你的損耗是多少?許多在市場擴張期不值一提的小問題,在市場出清期就會變成一根無比尖利的刺,攸關生死。
這根尖刺,斬得斷,煥然新生,斬不斷,只有揮手告別。
最后,消費刺激性政策只是短期調節市場的手段,長期來看,經濟增長才是動力源,同時需要從業企業實現自我調整與進化,避免下一次被“出清”。
本文來源于物流指聞,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