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成長史中,有過一支威名赫赫的B2B銷售團隊,叫做中供鐵軍。
俞朝翎是阿里巴巴原B2B直銷總經理,13年阿里人,擔任過六千中供鐵軍的總指揮,親歷并參與鐵軍建立到輝煌的全歷程,馬云稱他為阿里巴巴的“定海神針”。
俞朝翎一手帶出了兩位集團合伙人、一位集團副總裁,以及眾多銷售冠軍和集團高管。
中供鐵軍也向中國互聯網行業輸送多位干將,包括滴滴創始人程維、同程網CEO吳志祥、美團前任COO干嘉偉、去哪兒COO張強等。
離開阿里后,俞朝翎投身于企業教育行業,先后創立創業酵母和酵母商學院。
基于阿里的業績增長和人才培養體系,俞朝翎創作《干就對了:業績增長九大關鍵》一書,復盤企業實現業績增長的九大關鍵步驟,他向《21CBR》記者分享了鐵軍主帥的成長歷程和實戰心得,以及如何讓管理更具顆粒度的方法論。
01
中供的起家
2000年2月,我隨被收購的公司進入阿里巴巴。
所在公司偉業網絡的老板,是以前馬老師“中國黃頁”的總工程師。馬老師成立阿里巴巴以后,1999年10月開始談收購,當初只愿意要一個人,我的老板李琪。李琪說,“你要我進來,那我公司所有人要一起來”,我就進入了阿里巴巴。
偉業網絡主要業務是網絡傳真,原來發一份傳真可能要一、二分鐘,發到美國大概27塊錢,通過互聯網,只要五六塊錢。
我之前是主管,進阿里后做了Sales,進入中供后,大概做了三個月銷售,后來恢復主管身份。
曾任中供全國總經理俞朝翎
我是杭州人,技術出身,給工廠里的機器畫圖紙、做維修,覺得技術不太賺錢,改行銷售。從來沒做過的人,轉型銷售基本上會被淘汰,我做過三四家公司,不順利,在杭州找不好了,又去深圳待了將近十年。后來,父母覺得家里沒人,我哥也出國了,才回杭州。
因為被收購,我起初在阿里有一些不舒服,被領養、被歧視的感覺,半年以后就順利融合了,大家都是年輕人,時間久了,能感受到是同一家公司的。
中供最初只是銷售團隊,做的產品是e-solution,關于企業定制化網站服務,在2000年左右,從to B的角度來說,做網站最流行,比較容易收到錢。
2001年時,我們發現模式不對,做網站大部分個性化,交付時間長,最長情況,客戶付完錢之后的一年內都沒有去確認,不利于財務收入的統計。馬老師提出來,決定開發“中國供應商”這個產品,采用模板化的資產,要的是信息流,而不是個性化的網站。
當時,中供銷售團隊二十幾個成員,唯一工作是騎自行車不斷跑客戶,一天至少跑五家左右,在杭州的工業區、寫字樓掃樓。
難點在于,互聯網不為人知,2000年的互聯網產品,多數人不知道這是什么鬼,公司也沒有品牌,鬧過很多笑話,被問什么是阿里巴巴?是KTV的名稱嗎?是燒烤攤嗎?
客戶集中在服裝、小商品、五金飾品、園林工具等輕工領域。產品價格35000元左右,基本上一個月只要簽一單,就是全國的Top Sales,很難跑出業績來,自己也沒經驗。
02
在實戰中成長
2001年,我離開杭州去金華,因為強調業務要跟客戶待在一起,早期就六七個人,我負責區域大概在金華、永康、義烏、東陽、橫店一帶,一路發展,2004年初,提拔成整個江蘇和金華市的大區經理。
2004年9月,我又被降為區域助理,負責浙江半壁江山,包括杭州、紹興、臺州、金華,也叫東一區。2007年,轉為中后臺管理,一年后,公司需要更多客戶,開始負責中西部,包括成都、重慶、武漢、西安、鄭州、南昌、長沙等地,2012年后,負責全國市場。
重要節點是在2004年,被降一級,打擊比較大。當時,李琪跟我談,說工作做得不好,給我兩條路,要么離職,要么回到原有崗位。其實,我帶的區域增長也達到150%左右,只是,其他區域別人可能增長兩倍,結論是我做得差。
團隊也沒管好,在金華,我管三十多人,擴展到江蘇省后,一共一百二三十人。我們很努力,每天只睡6個小時,一天18個小時在工作上,人數擴大三四倍,你的能力沒有跟上時,就會顧此失彼,每天忙著救火。
我選擇回到原崗位,重返金華后,我有更多時間思考、梳理那些標準化的東西,跟更多人聊天,認識到了錯誤,以前天天忙于具體事務,迷失了看事物的能力。任何一個管理者,如果天天很忙,沒有空閑學習、總結,最終越來越忙。
我意識到,人才培養非常重要。比如,一個團隊出現了問題,手下人工作方式不太一樣,兩個人都很優秀,彼此就是不對付,怎么辦?很難具體說誰對誰錯,團隊管理的難點,是人與人之間的問題。
當市場越來越大,業務越做越好時,最大問題是沒人可用,手上沒人可換,當我糾結到一定程度,痛定思痛,最大的問題點在于培訓,在于體系化培養人才。這個觀點一旦樹立,企業再怎么擴張,只要人員跟得上,就跟得上組織發展。
大概在2004-2005年,我們花了更大力氣在人員培養上,現在阿里很牛的人,基本也是那個時間段打好的基礎。培養人才,要看管理者的認知程度,是否在工作體系中留有專門的時間。
對于中供來說,具體措施包括人才盤點、Review、請進來、裸心會、日報周報制度等等。
以人才盤點為例,針對第二年的人才需求,從年中開始盤點人才,把好的人才送出去培訓,或者“請進來”;每個月要做一次Review,要打分,詳細盤點員工的業務策略、團隊情況、個人需要得到的幫助;實行小組長制,覺得你有潛力往上走,會給一個場景,去負責虛擬項目,在過程中得到鍛煉。
所謂“裸心會”,則是把團隊里的人圍成一個圈,做深入的談話,團隊在溝通中會產生一些不好的標簽,“裸心會”能把平時對事物、對人的看法宣泄出來,打破表面的交流障礙。
我們也強調標準化,團隊越來越大時,去規范員工的行為。比如,針對員工、主管、經理,都有清晰的行動指引。哪怕一個新人,上崗以后圍繞著行動指引,起碼做到60%不出錯,保證團隊快速迭代、發展的需求。
03
深剖“阿里味”
2007年,阿里HR請浙江大學顧問團隊調研430多個全國優秀的銷售,總結出“北斗七星”,也是招聘和培養人才所依據的七個特質,主要有兩個維度:業務上要善于打仗;要符合阿里的價值觀。
價值觀不對的人,我們不能讓他成為管理者,考核手段是做Review,一個月做一次。舉個例子,賣產品有兩種方式:第一種,如實告訴客戶產品功能、品牌知名度;第二種,采用夸大的方式,把產品夸到天,導致沖動型消費。
阿里更傾向于前一種,你不能夸大產品用途提高客戶期望值,馬老師說,客戶到第二年,發現產品沒有想象中那么好,續簽會很麻煩。不過度承諾,是我們對銷售的高壓線,碰高壓線就要開除。
阿里巴巴的子公司有不同的子文化,B2B公司的子文化是“簡單開放”。中供獨有的文化標簽更多,比如兄弟情、鐵軍、血性、又猛又持久。
我帶領的金華區,也叫中供的“根據地”,類似延安般的存在,這個標簽是公認的。它的業績好,文化價值觀好,又紅又專,所以叫根據地。每一支團隊都有這樣的標簽。
PK文化是鐵軍重要的一種形式。
2006年,我負責的東一區和雷雁群負責的東二區,舉辦浙江區域內的“百團大戰”,主要為鼓舞士氣,訓練團隊,拿到想要的業績。這里面好玩的地方在于小組長制,形式是虛擬的小組,需要統籌誰打第一槍,誰迅速拉起一波高峰,誰在中間,誰給對方最后一擊,跟戰場打法是一樣的。
這種PK在阿里經常搞,不僅在浙江內部,2007年發展到全國,分為南北兩派,大家一起玩,規模更大。
PK形式很多,有大規模集團軍作戰,也有區域和區域的匹配,比如,北京、杭州城市間的PK,也有主管組內十個人打十個人的,一個人打一個人的,頻率很高。
接到一個PK任務,就要開啟動會議(Kick-off Meeting)鼓舞士氣,有很多策劃內容,比如,綁紅綢帶在頭上,宣讀對方挑戰書,也叫檄文。挑戰書可能會說:杭州太low,都是一幫孬種,現在我們王者之師殺到了。
這樣的文章是要寫一篇的,宣讀給杭州的兄弟們聽,杭州兄弟們聽完不服氣,也會寫一篇文章,激起大家的血性。我們在現場喝酒摔杯,歃血為盟,照古代出征儀式,甚至玩到最激烈的程度,會邀請客戶參加,也請家屬上臺表態,說我們會照顧家庭小孩,你放心,這個月你就別回來啦,等等。
馬上激勵所有員工,覺得這場戰必須贏。
在中供這段時間,是我人生最快樂、學習最多、成就感最好的時間。成就感分為兩方面,一是業績,二是培養出更多人才,比如,阿里合伙人中,有兩個是我培養的,阿里副總裁孫利軍和釘釘事業部總經理方永新。
04
從自洽到他洽
離開中供,是因為我當時身體不是特別好,有淺表性胃炎、胃潰瘍、腸炎等疾病,醫生和我說,再這樣下去可能是胃癌,一定要休息。
在阿里沒有輕松的崗位,銷售本來就累,要連軸轉。那時,一個月能休息一兩天已經很好,我當初有一個夢想,每天睡到自然醒,可能一年只實現兩三次。
那就離開吧,也要給年輕人更多機會。
從中供出來的人,基本都做銷售運營,大部分掛著COO的title,出來創業的人也有很多成功的,比如滴滴的程維。
中供人在外面的成功概率高,跟阿里的人才培養有很大關系,培養體系非常清晰明白,每個月培訓一次,相當于一年培訓12次,強度大,出去創業的這些人,對于市場端的洞見能力、團隊的整合能力和對市場端業務的開拓能力,有很好基礎。
出去創業的團隊里跟中供鐵軍比較相似的,我覺得美團還可以。
離開阿里后,我想把這套體系變得可復制化,它在阿里文化和體系下是“自洽”的,我要做到“他洽”,讓總結的東西大規模復制到其他企業。
落地這套體系,除了文化匹配,管理者需要投入時間??雌饋硎强蓮椭频模杀竞蜁r間,很多企業不愿意做或者沒信心做,挑戰非常大。
阿里從2001年推出這些理論,沉淀三四年后我才產生感觸,我研究的一個課題,是如何把三四年縮短到一兩年。
寫《干就對了》是一種嘗試,先建立方法論,逐步做培訓和具體的落地動作。我也在一些公司推行這套理論,收到的反饋都是短期的,要放到更長周期內去驗證。一些點已被證明是可行的,比如“裸心會”的效果普遍很好。
中供的前景一定會越來越好。B2B業務是阿里生態圈中重要一環,現階段,to B業務大額交易要線下完成,如果支付、信用環節能夠更加數字化、智能化,瓶頸可以被突破,就是又一個千億、萬億級的市場。
本文來源于物流指聞,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文章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