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則新聞在業內十分引人關注。班輪巨頭馬士基宣布,為了吸引更多的大型直客,從11月起,準備不接受貨代訂艙了。
這本來是一條“爆炸性”的新聞,但業內的反應卻很平淡。可見,在經歷了2021年市場的大風大浪后,人們的心臟已變得無比強大。但筆者卻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
當前,疫情推動的出貨潮壓垮了供應鏈,改變了供應鏈各方的關系和力量對比。當海運費持續保持在五位數時,有想法的人就多了起來。本來,船公司、貨代各司其職,相安無事,現在開始流行跨界和客串:我的飯你吃得,你的飯我也吃得。
當船公司變身為有船的貨代,傳統貨代的出路在哪里?
船公司與貨代的競合
當前,傳統貨代面臨的最突出的挑戰,是來自船公司的壓力。
船公司做貨代業務不是新鮮事。曾經有段時間,幾乎每家大型船公司旗下,都有一家同名的貨代物流企業。但結果如何?大都不溫不火,且做得最好的并不是貨代業務,而是拼箱業務。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對船公司旗下的貨代物流企業而言,“背靠大樹好乘涼”是最大的優勢,但也是最大的短板。因為背負著船公司的名字,使企業失去了中立性,很難相信其他船公司會將好資源給競爭對手名下的企業。最終,這些企業漸漸失去了服務的多樣性。
可以說,船公司旗下的貨代物流企業,由于受船公司的影響較大,并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貨代。因此,這種模式對傳統貨代沒有構成太大威脅。
在幾番嘗試后,船公司又有了新思路。有的干脆不再分船公司和貨代,而是合二為一;有的直接收購其他貨代,把自己的資源與之整合;有的則成立網上訂艙平臺,將目標鎖定在中小客戶。
這需要按客戶的分類,來研判船公司的策略。
先看大客戶。這類客戶一直是船公司的“糧倉”,但近幾年隨著市場風云突變,船公司和大客戶間的關系,已過了你儂我儂的蜜月期。大客戶從一開始排斥與貨代合作,變為開始尋求與貨代的合作。以美線貨代的市場份額為例,已經從十幾年前的不到30%,上漲到現在的超過50%。
船公司肯定不甘心大客戶的流失,因此會做出政策性傾斜,馬士基此舉就是一個代表。而從時間點上看,當前正是一個絕佳的時機。2021年最缺什么?當然是艙位和箱子。掌握資源分配權的船公司,要想向大客戶示好,這就是王牌。
其實,缺艙、缺箱的現象掩蓋了行業的很多問題,船期就是其中之一。目前,集運市場的平均準班率不到10%,服務水平創歷史新低,運費卻達到歷史最高。這合理嗎?存在即合理。可持續嗎?不會。航運業最終還是要回歸服務,一旦市場回歸理性,客戶的關注點不再只是保證艙位和箱子的供應。那時,船公司的優勢該如何體現,值得思考。
再看中小客戶。這一市場歷來是貨代的主場,不過近年來,船公司也想分一杯羹,從提供即時報價到成立專門服務中小客戶的網上訂艙平臺,船公司希望吸引中小客戶與其直接合作。
在艙位資源緊缺的當下,這無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但物流服務不僅是訂艙,后續的服務和溝通、突發事件的處理、付款方式的選擇等,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
多年來,船公司后臺服務的中心化和標準化,其實是去個性化,這與中小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并不吻合。因此,線上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未來,線下服務更為重要。
船公司和貨代間的關系一直很微妙,屬于又愛又恨的矛盾體。在不少航線上,貨代占據市場主體,船公司要依靠貨代來填船,美線可能是船公司誓死保衛的最后一塊自留地。
船公司完全不和貨代合作并不現實。曾經有船公司排斥貨代,直客的占比高達90%以上,但這種做法的結果并不盡如人意。船公司的貨代業務做得再好,到了淡季,也不可能僅靠自己的貨物就能把船裝滿。因此,船公司和貨代之間,將保持“相愛相殺”的競合關系。
電子化與電商平臺的沖擊
除了來自船公司的壓力,電子化貨代和電商平臺,也是傳統貨代不得不面對的一道坎。
電子化貨代的出現,是近幾年貨代市場的最大新聞。可以說,電子化貨代是傳統貨代面臨的最直接的威脅。說得更夸張一點,他們就是來革傳統貨代的命的。
電子化貨代的優勢是借助資本,快速擴張,可擴展性是他們最強大的武器。基于最新科技的流程整合,信息的可視化,數據的收集、分析和利用,無疑給傳統貨代物流業注入一股清流。
但值得注意的是,從2020年開始的艙位緊缺,暴露了電子化貨代急需補齊的一塊短板——對船公司資源的管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恰好是傳統貨代的優勢,這也意味著,傳統貨代在與電子化貨代的競爭中,多了幾年的戰略緩沖期,以彌補自身的不足。
電商平臺變身貨代,則充滿無限可能。
比如,電商巨頭亞馬遜做國際物流,到底是直客還是貨代呢?在中國和美國,亞馬遜都注冊了無船承運人(NVOCC),因此從法律上看,亞馬遜是貨代。2020年,他們小試牛刀,2021年則一鳴驚人,成為美國加州的第二大貨代。加上他們自己租船的貨量,其成為加州第一指日可待。
以亞馬遜經常把外包給供應商的業務做成自己主營業務的歷史來看,“Amazon Shipping Line”的日子還會遠嗎?
今年,他們已經租用了多功能船,用自備箱裝貨,選擇在不塞港的散貨碼頭卸貨。亞馬遜提供的一條龍快線服務,對自己平臺的電商客人無疑擁有巨大的吸引力。除了增加營收外,平臺客戶的黏合度也大大增強,給不少貨代帶來直接沖擊。
傳統貨代的突圍
那么,面對各方的步步緊逼,傳統貨代該如何突圍?有如下幾個思路。
第一,練好內功,自身優勢不能丟。
傳統貨代的立足之本,包括多年經營的分公司和代理網絡,行之有效的操作流程,船公司和供應商資源,積累的客戶群體,對市場和客戶需求的了解,以及處理非正常情況的經驗和能力等。在無法改變市場大環境的情況下,做好自己的服務,仍然是當務之急。
這些是傳統貨代的優勢,也是新入場的電子化貨代需要加強的地方。時間是傳統貨代的朋友,但時間對大家都是公平的,就看誰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優勢,最快地補足短板。
第二,補齊數字化短板。
貨代物流業的數字化,是大勢所趨。當前,傳統貨代數字化面臨的阻礙,主要來自幾方面。
一是資金的投放。不管是購買還是訂閱現成的產品,或是開發自己的系統,企業規模越大,所需要投入的資金也越多。近幾年,貨代的利潤還不錯,是加大數字化投入的好時機。
二是時間成本。更換系統是個大項目,動輒幾年才能完成。因為過程復雜且周期長,需要下很大的決心去執行,還有可能面臨很多內部阻力。這些都是傳統貨代的歷史包袱。
不過,再好的技術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傳統貨代要利用系統更新換代的契機,重新審視操作流程,研究新系統如何更好地滿足客戶不斷變化的需求。一個常見的誤區是,讓新系統適應原有的流程,這將本末倒置。
第三,進入新領域,開創新業務。
針對貨主包船運輸的普遍現象,有實力的貨代可以提供“包船一條龍”服務,包括始發港和目的港的碼頭操作、集裝箱管理等。此外,也可以直接租船,變身船公司,自己運營船舶。
當然,貨代是輕資產行業,管理和運營重資產,對企業的操作能力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當前居高不下的海運費,為貨代提供了變身船公司的絕佳機會,后續會不會有更多的貨代兼職運營船舶,要看航運市場供需關系和租船市場的資金回報。但可以想象的是,貨代一旦試水運營船舶成功,如果時機成熟,會毫不猶豫地變身船公司,這是由資本的逐利性決定的。
本文來源于搜航網,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