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公布的今年7月進出口數據,整體平穩中帶有隱憂,對傳統主要市場和主要行業大類出口幾乎同步下降;出口下降的重要原因來自供應鏈轉移,其征兆已日益明顯。
據海關總署公布,2023年1至7月,我國進出口總額達到23.55萬億元,同比增長0.4%,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其中出口134728.2億元,增長1.5%,進口100793.3億元,下降1.1%。但美元值同比明顯下降。進出口總額34002.39億美元,同比下降6.1%。其中出口19449.03億美元,下降5.0%;進口14553.36億美元,下降7.6%。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是5月份以來下滑的加速。5、6、7三個月進出口總額美元值同比依次下降6.2%、10.1%和13.6%。其中出口依次同比下降7.5%、12.4%和14.5%;進口依次同比下降4.5%、6.8%和12.4%。
出口下滑對中國經濟影響重大。上半年凈出口為GDP增長負貢獻了0.6個百分點。而2022年上半年是正貢獻0.5個百分點。如果2023年上半年凈出口貢獻為零,GDP同比增長將是6.0%,而不是5.5%。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采購經理人指數顯示,預示未來3到6個月出口狀態的出口新訂單指數,5、6、7三個月依次為47.2、46.4和46.3,均低于50榮枯線。因此下半年進出口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對此,我國在積極發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俄羅斯和中亞國家貿易,拓展新的市場的同時,也不能放松傳統發達國家市場;在積極發展自主創新的同時,全方位開放,與全世界進行供應鏈合作,包括與美歐發達國家合作,努力使我國出口產品成為該行業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和關鍵節點,從而為進出口貿易帶來更大的穩定性。
對傳統絕大多數主要市場和主要行業大類 出口幾乎同步下降
1.傳統市場。
前7個月對發達國家市場出口降幅相當明顯。對歐盟、美國、日本和韓國出口分別下降8.9%、18.6%、6.8%和6.4%;比上半年同比降幅分別擴大2.3、0.7、2.1和1.8個百分點。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最大貿易伙伴東盟出口下降2.0%,而上半年尚且同比增長1.5%。多年來對東盟出口迅速增長的態勢出現逆轉。
對拉美出口下降3.5%,比上半年降幅擴大2.4個百分點。只有對非洲和俄羅斯出口保持增長。其中對非洲出口同比增長12.3%,比上半年增幅縮小3.1個百分點。只有俄羅斯是個例外,出口猛增73.4%,但比上半年78.1%的增幅也有所縮小。
值得關注的是,我最大貿易對象的RCEP前7個月占我出口比重從2020年RCEP成立時的30%左右降至27.6%。我傳統主要市場歐盟加英國、美國加RCEP14國合計所占比重從2022年的61.7%降至59.5%,僅僅半年多就下降了2.2個百分點。
2.主要行業大類。
(1)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除箱包增長10.0%外,其他差不多全線下降。其中紡織品下降11.9%、服裝下降8.3%,鞋靴下降9.3%、陶瓷制品下降11.3%,鋼材下降8.0%,家具下降10.3%,玩具下降13.7%。降幅均比上半年明顯擴大。
(2)機電產品只下降2.3%,主要受到汽車及零部件增長非常強勁支撐。其中汽車增長103.8%,汽車零部件增長10.1%。二者合計凈增327.55億美元,拉動機電產品出口增長2.8個百分點。但其他大類基本上都是下降的。其中多年來我擁有競爭優勢的自動數據處理設備下降24.9%,手機下降12.8%,音視頻設備下降6.7%,家電下降2.1%,集成電路下降17.2%。值得注意的是7月份當月機電產品出口下降急劇加快,同比下降10.8%。這種趨勢如持續,全年機電產品出口業績不容樂觀。
(3)高新技術產品下降14.7%,差不多是總的出口降幅5.0%的三倍;凈減805.84億美元,占全部出口凈減額1177.81億美元68.4%。可以大致判斷,前7個月我國出口下降中,三分之二來自高技術產品,三分之一來自傳統產品。這說明我國出口不僅總量下降,而且結構出現劣化。
進口總量下降,結構劣化
前7個月進口總額14553.76億美元,同比下降7.6%。農產品,煤炭和天然氣等初級產品進口額同比分別增長5.4%、41.4%和1.1%。原油進口額同比下降12.3%,但主要原因是國際市場油價下降,進口量同比增長12.4%。機電產品進口則大幅下降16.5%。其中機床、自動數據處理設備、二極管及其他半導體設備、汽車、芯片、平板顯示設備進口分別下降12.2%、26.1%、20.1%、22.3%、21.6%和29.8%。高新技術產品進口下降16.2%。進口產品結構的劣化比出口更加嚴重。
出口下降的政治原因和經濟原因
1.政治原因:地緣政治緊張和地緣經濟碎片化引起的供應鏈部分轉移。一般分析多歸咎于世界經濟下行,主要市場進口萎縮。但這并不完全符合事實。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7月25日發布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預測,2023年世界GDP預計增長3.0%,比4月份預計調高0.2個百分點;世界貿易量預計增長2.0%。都是低增長態勢。
出口下降的重要原因來自供應鏈轉移,其征兆已日益明顯。
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公布的統計,2023年上半年美國商品進口總額15211.16億美元,同比下降6.2%;凈減1009.94億美元。但這一下降的大約80%來自從環太平洋地區進口的減少,凈減802.37億美元;而來自環太地區進口減少的85%,來自從中國進口的減少,凈減684.06億美元(降幅25.2%)。其次來自從日本、韓國、印度、越南和我國臺灣進口的減少。從墨西哥進口則增長5.4%,凈增121.31億美元;從歐盟進口增長6.4%,凈增173.18億美元。
這在高技術產品貿易上表現尤其明顯。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23年前5個月,美國高科技出口總額為1668.93億美元,同比增長7.6%。但其主要增長的是對歐盟的出口,同比增長31.6%;凈增108.21億美元,占對全球出口凈增額的92.3%。美國對環太平洋地區出口僅微增3.03億美元,其中對中國出口減少9.51億美元。同期美國從全球的高科技進口同比下降1.2%,凈減30.32億美元。這一減少幾乎完全來自環太平洋地區(凈減67.08億美元),其中從中國進口劇減143.52億美元,降幅23.7%;從韓國進口凈減46.63億美元,降幅35.5%。
相反,同期美國從歐盟進口凈增76.64億美元,增幅15.7%;從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口基本持平。美歐之間、北美國家之間的高科技供應鏈趨于加強,美國與東亞太平洋地區的供應鏈則趨于減弱。
根據我國海關統計,前7個月歐盟從中國進口同比下降8.9%。但據美國商務部統計,上半年歐盟從美國進口增長7.9%。說明歐盟市場并不很差。只是其進口來源構成中,中國比重下降,美國比重上升。
這些數據可以清楚佐證美國糾集盟友對我圍堵打壓,芯片等關鍵高技術產品對我封禁或限制的影響。它同時給許多跨國公司在華經營或經營在華生產產品增加了風險,在一定程度上部分轉移產能,以分散風險。這在信息通信技術產品,包括芯片、半導體、數據處理設備、手機等影響特別明顯。
IMF的一項研究表明,2018年以來世界科技和貿易限制措施增加了3倍,2019年這類限制超過1000起,2020年達到1600起,2021和2022年均接近2500起。該研究顯示,這類地緣經濟碎片化正在危害世界經濟,增加國家間經濟“脫鉤”的風險。如果將經濟按不同陣營分割,世界GDP將減少1.2個百分點。如果對非關稅壁壘不加調整,世界GDP將減少1.5個百分點,其中亞太地區將減少3.3個百分點。在最壞的情況下,如果進一步帶來行業錯配和知識傳播受阻,世界GDP可能減少8.5個百分點;如果帶來全面經濟“脫鉤”,世界GDP可能減少8至12個百分點。
2.經濟原因:我出口競爭優勢的改變。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競爭優勢不再。資本密集型產品中,家電、音視頻產品、平板顯示產品等競爭力減弱。但新能源汽車、光伏電池等新的競爭優勢非常明顯。
對近期前景的幾點初步判斷和建議
1.從表觀數據演變看,由于2022年9月起我出口,特別是對美出口明顯放慢甚至下降,構成低基數。因此四季度出口同比可能略穩,至少加速下滑的可能性較小。但年內很難看到恢復有力增長的前景。
由于世界地緣經濟碎片化趨勢仍在發展,美國對我圍堵打壓和斷鏈不可能有根本改變。我國進出口在中期內面臨嚴峻的外部環境,需要充分估計。
2.歐盟開始流露對我新能源汽車出口猛增的市場競爭擔憂和“信息風險”擔憂。不排除醞釀類似2006年對我光伏產品啟動雙反調查,和安全審查的可能性。需要做好準備,防患于未然。
3.在積極發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俄羅斯和中亞國家貿易,拓展新的市場的同時,一刻也不能放松傳統發達國家市場。首先應當努力穩住對RCEP14個國家的貿易。
4.努力穩定中美貿易和中歐貿易。在官方對話交流不斷推進的同時,必須堅持不懈地堅決反對美國高科技斷鏈封禁的政策。與此同時,需要大力發展和美國行業、企業的互利合作。英特爾、高通、英偉達三大芯片公司正在大力游說華盛頓,要求不對中國實行新的芯片限制。中美半導體協會共同發聲,主張互利合作。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是美國芯片企業無法舍棄的。盡可能壓對方部分放寬或推遲對華封禁、限制。同時,大大提升中美省州合作,以地方基礎幫助穩定雙邊經貿關系。努力發展中歐貿易。多做歐盟工作,力爭中歐貿易早日復蘇。目前的重點應是穩定雙方政府間經貿合作關系,具體可以從擴大從歐盟進口和積極吸引歐盟企業來華投資入手,以進口和投資促進對歐出口。
5.培育新的產品競爭力。在大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總方針下,對出口大類產品競爭力進行認真研究和梳理。以大數據、人工智能提升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重新煥發新的競爭優勢;提升和數據化改造資本密集型產品,在新能源汽車、環境和信息技術等方面形成一批新的競爭優勢產品。
6.在積極發展自主創新的同時,全方位開放,與全世界進行供應鏈合作,包括與美歐發達國家合作,努力使我國出口產品成為該行業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和關鍵節點。從而為進出口貿易帶來更大的穩定性。
本文來源于物流時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