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深圳市交通運輸局積極會同相關單位,以招商引資為重點,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關鍵,以外請內聯為抓手,以政策法規為突破,以應用場景為牽引,助力深圳發揮先發優勢,加速競逐“天空之城”。記者了解到,如今,作為無人機之都的深圳已初步形成了全國領先的產業集群和產業生態,應搶占發展先機,發揮先行示范作用。那么,面對這一萬億級的全新賽道,深圳如何搶占先機?
搶灘 “流動深圳”場景向新
低空經濟蘊藏藍海,場景是其產業發展的根本所在。只有不斷將想象中的場景落地,變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商業模式,才能賦予產業真正的發展動力。
“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客流”“物流”新場景,讓深圳的科幻氣質在進擊的“天空之城”中現雛形。
豐翼無人機政務事業部總監汪亮偉表示,今年3月份,深圳到珠海的跨城配送業務迎來初步規模化,每天可運達30到50票。自2020年獲民航局批準開展低空無人機物流配送體系試點以來,豐翼持續建設覆蓋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的低空無人機物流網絡,打破大灣區2小時物流圈。
而深圳對低空場景的探索,遠不止于此。從深圳市交通運輸局獲悉,今年1—10月,深圳累計新開通無人機航線74條,新建無人機起降點69個,完成載貨無人機飛行量42.1萬架次。大疆、豐翼科技、美團科技、中信海直、東部通航等1500余家產業鏈上企業覆蓋物流配送、城市治理、應急救援等多種應用場景。
無人機服務各行各業的創新應用場景刷新想象,一幅幅“低空+服務”的產業新圖景正在鵬城大地落地生根。
聚勢“數字低空”加速融合
當前,輻射鏈廣、產業鏈條長、成長性和帶動性強的低空經濟,成為眾多創新城市爭搶的新賽道。深圳助燃低空經濟騰飛,無疑擁有強大的產業鏈支撐——經過20余年的發展,已形成集模具制造、平臺開發、產品制造等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2022年產值達750億元,占全國七成。
而低空數字化、智能化,正是構筑“無人機全產業鏈生態”的技術底座。
如何打造低空經濟的“數字大腦”?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創院理事長沈向洋認為,關鍵要打造低空智能融合基礎設施的四張網,分別是配套物理設施的“設施網”、低空感知及通信的“空聯網”、數字空域及操作系統的“航路網”和數字化管服系統“服務網”。
這意味著,深圳需要根據實際場景,探索更多低空數字化的智能解決方案。
在深圳星河CBD樓頂,一個每天送出幾百單外賣的無人機機場被六座高樓包圍,傳統的衛星導航在這里也會失效。“為了攻克難關,我們研發了一套基于視覺導航定位的體系VPS,它既能實現全局導航定位,也能做局部的飛行速度、姿態的評估,讓飛機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中心去飛行。”美團副總裁、無人機業務部負責人毛一年表示。
位于龍華區的無人機智慧空港示范點同樣進行著低空數字化的探索。多翼創新科技市場主管林嘉沖介紹:“多臺無人機同時運行,不可能每一駕都由人工遙控。我們建立‘空港概念’就是讓無人機實現自動調度,只需在指揮中心下發指令,無人機就可以執行工作。”
目前,智慧空港系統更多應用于城市巡檢業務。以街道為單位鋪開,在3—5公里之間設置一個空港,用以支撐無人機換充電升降,實現較長時間的續航,確保能順利完成任務。
這正是深圳加速布局“天空之城”的生動注腳。筆者還了解到,深圳市交通運輸局正加快低空飛行注冊申報審批平臺建設,啟動低空智能融合基礎設施建設,并成立市低空經濟專家委員會,推動Lilium公司、峰飛航空、億航智能等多家低空領域領軍企業與深圳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有力地推動了深圳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
強基“創新機制”助力高飛
11月16日,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司法部、自然資源部、證監會、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知識產權局七部門聯合推廣深圳創新舉措及典型經驗共22條。其中便包括“創新低空經濟發展新機制”。
近年來,深圳持續出臺相關政策,助低空經濟“蓄勢騰飛”——2022年,深圳獲批“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同年,深圳印發《深圳市低空經濟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2—2025年)》,引培低空經濟鏈上企業、鼓勵企業技術創新、擴大低空飛行應用場景、完善產業配套環境。
目前,深圳市交通運輸局正在加快出臺《支持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配合深圳市人大編制全國首部低空經濟產業發展地方性法規《深圳經濟特區低空經濟產業促進條例》,在健全低空融合管理機制、統籌基礎設施建設、拓展產業應用領域等方面作出多項制度創新,以立法助深圳低空經濟“高飛”。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研究所執行所長王文博表示,深圳為低空經濟立法,是將支持低空經濟產業的各項措施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固化下來,意味著深圳低空經濟的發展未來將有法可依,也為低空經濟產業發展中可能遇到協同、管控、標準、監管等一系列的問題指明了方向。
本文來源于物流時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