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企業面臨的狀況是,降價會死,但不降價會死得更快。”一位區域商超負責人說道。
伴隨著低價格零售時代到來成為共識,零售企業對于低價的追求愈演愈烈。春節剛過,盒馬、京東七鮮便宣布再次降價,抖音電商啟動低價戰略。
事實上,無論是從當前的消費需求變化,還是從國外零售業發展的經驗來看,更高的性價比都是方向所在,企業對于低價的追求也順理成章。但當前需要關注的是,以低價為目的的經營策略,帶給企業的不僅是競爭力的提升,更有無法擺脫的枷鎖。
原因是,實現低價的合理途徑在于,企業建立一套可持續的低成本運營體系,通過供應鏈的再造進行降本增效。就國內實際情況而言,零售企業仍在沿用原有的經營邏輯,低價更多體現在單純的價格競爭上。
為了獲得優勢,零售企業一邊在壓縮自身的成本,一邊也在不斷向上游施壓,整個流通鏈條上的企業都被裹挾進了低價的旋渦之中。
《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去年以來,大量企業倒閉,“只要能不虧錢就可以做”成了零售商、供應商的普遍的心態。受制于盈利能力下滑影響,上游廠商的產品創新開發能力下降,甚至影響到產品質量。與此同時,零售商在利潤不斷變薄的情況下,對產品價格的關注超過了對價值的關注。這也導致商品優勢不再顯著,價格上的競爭進一步加劇。
“國內零售業遠未到達內卷的地步,商品價格還會繼續下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陳立平判斷道。
誠然,當前仍有胖東來這樣的企業依靠差異化的商品和服務,避開了價格競爭,高端化也被從業者看作是一條出路。但絕大多數的企業并不具備相應的經營能力,因此不得不選擇在價格的戰場上去廝殺。
無論當下如何,零售行業未來必然會建立起更為契合消費需求的新體系。不過這個過程中,一大批企業的死亡也不可避免。
低價至上
盡可能降價是多數零售企業的選擇。近期,盒馬宣布對蔬果、海鮮、米面等民生商品降價,降幅在15%—20%之間;青海一家親將食百類商品售價降低了5%—20%;為了應對零食店的競爭,安德利超市將休閑食品的平均售價降低了20%。
這部分產品售價的降低,一方面來自零售商壓縮自身的經營成本和利潤空間,另一方面則來自供應商的讓利。
“之前我們休閑食品的利潤能達到30%以上,現在則將利潤控制在了10%以內,甚至選擇不賺錢。”四川一商超企業總經理說道。
有休食品牌負責人告訴《第三只眼看零售》,自己的代工業務利潤率已經從8%—15%,降低到了5%以下。“現在零售商已經能夠根據生產工藝、使用的原材料、包材等推算出商品成本,并以此定價,將我們的利潤壓到最低。”
“低價是目前消費者的訴求所在。如果做不到更低的價格,那么他們就會選擇去抖音、拼多多買東西了。”陳立平說道。
過去多年,國內零售企業處于一個較為寬松的競爭環境之中,商品價格普遍偏貴。企業也習慣了收取進場費的“房東”身份,缺少必要的運營能力。面對新的市場環境,企業對降價價格的需求迫切,但低成本的運營能力在短期內難以培養。
因此,零售商選擇了十分簡單粗暴的方式降價,首先將“屠刀”砍向了上游,要求供應商降價。據了解,過去一段時間,不少品牌都面臨過不降價就被下架商品的局面。“我們合作的零售商要求降價15%—20%,而這個價格我們一定會虧本。”有供應商說道。
實際上,供應商的利潤在被不斷壓縮,企業普遍面臨無錢可賺的局面。從經銷商到生產商,已經有大量的企業被迫離場。
“現在的商品市場供大于求,同類商品數量眾多。因此供應商沒有太多選擇,只要能不虧錢就愿意做這個生意。像我們已經將成本壓縮到極限了,但還要再讓利。”河南一休閑食品品牌員工說道。
當然,也存在一部分不愿意降價的強勢品牌,但零售企業也不會因此妥協。就目前來看,如果不能從廠家低價拿貨,那么零售商就會選擇竄貨,去批發市場進貨。如果還不能解決問題,它們還會更進一步,選擇白牌商品,以此來保證價格最低。
低價被零售商放在了第一優先級上,相應地,企業對于產品質量的追求也就有所下降。
一個典型案例是,吉林一家大米廠商拿出了最好的產品,想和某零售企業合作推出自有品牌商品。但這家零售企業提出的第一個要求就是商品降價40%。正常情況下,企業根本做不到這樣的價格,為了滿足這個要求,廠家在大米中加入了一半的陳化米。價格確實做到了便宜,但商品口感非常差。
除了主動選擇,還有大量企業被迫卷入“價格戰”。市場上存在一些企業奉行低價至上的原則,在同類商品中只選擇價格最低的產品,另外一些企業則會在質量與價格中尋找平衡。但在市場競爭中,低價商品的競爭力往往更強。因此為了活下去,這些企業也不得不去卷價格。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實現了低價的目標。但是更多的問題也逐步暴露出來。“供應商可以不賺錢,但是不會虧錢陪你玩。”有供應商說道。
合理的利潤是生存發展的基礎,在零售商不斷施壓的情況下,供應商勢必壓縮成本。首先就是減少在新品開發上的投入。“事實上,近年來企業推出的新品更多都是在口味、包裝上的微調整。即便一些原本能夠引領行業的品牌,現在的創新也越來越少了。因為開發新品需要的投入很大,企業盈利狀況不佳也就難以支撐其開發。”他繼續說道。
其次,則是在產品品質上打折扣。例如,上文提到的大米,以及烤腸、豬肉脯等產品中的肉含量減少等。
不可否認,一部分商品仍保持增加,價格也在提升。但這類品牌產品本身的價值決定了它們不需要參與價格競爭。因此它們會離開需要降價才能入場的渠道,開拓新的市場。這部分優質供應商的離開,則會進一步削弱行業商品的差異化,加劇價格競爭。
體系更迭
“折扣店等新業態帶來全新的盈利模式和價格模式。它們的低價讓消費者意識到了原來的零售商東西賣得太貴,賺得太多。所以零售商開始著急降價。”鄭州大學教授劉春雄說道。
國內的零售業是建立在高成本的經營體系上。商超企業為了避免風險,將賣場的經營權轉交給了供應商。供應商也習慣了通過較高的入場費、更長的賬期,來控制渠道。而增加的這部分成本,則被轉嫁到了商品價格上。有供應商曾告訴《第三只眼看零售》,各類進場費用在銷售占比中達到了10%。
這套體系之下,零售商能夠“躺著”賺錢,而供應商由于缺少競爭,也放棄了拓展市場、創新產品的想法。這就導致商品價格虛高,門店經營效率低下。在面對新的業態時,這一模式本身就毫無競爭力可言。
今天消費者開始對高價格說不,現有的商品流通體系開始瓦解。而新的體系尚未建立,因此行業出現了上述“不擇手段”追求低價的現象。
事實上,過去的零供關系中雙方始終處于博弈之中,現在零售商需要坐下來與供應商一塊去商量怎么把價格降下來。
在這個問題上,日本提供了可參考的案例。因為原材料菜籽油價格上漲,供應商提出一款蛋黃醬價格需要上漲30%,超市認為降價會影響銷售。因此雙方協商在保證商品口感不變的情況下,將菜籽油含量降低了40%。保證了雙方的銷售利潤均不受影響。
但國內缺少這樣的機制。長期以來,零售商在零供關系中都處于優勢地位,采購更多是談判而非做商品的開發,而這種認知還在延續。
“現在有很多零售企業在開發自有品牌,但依然采用原有經銷商體系的思路,用收取進場費的方式應對上游的制造商。在產品開發上,更多在等工廠因為做不下去找上門后獅子大開口。這并不屬于真正的自有品牌開發。”陳立平說道。
也有企業在放棄收取各類通道費用,希望以此獲得更低的價格。但在劉春雄看來,這樣的做法也難有突破。“品牌需要維護自己的價盤,因此在同一個地區不可能只針對一家企業降價。因此取消這部分費用,企業不僅難以實現降價,還會損失部分利潤。”他說道。
不過,也有一些企業在零供關系中,找到了雙方共贏的方法。青海一家親董事長賈建全告訴《第三只眼看零售》,公司將供應商發展成合伙人,以商品裸價進場,雙方共分利潤的模式部分品類商品。這一舉措在不影響零供雙方利潤的情況下,使得商品有了能夠對標線上的價格。
需要關注的是,在多位從業者看來,性價比是大勢所趨,但國內零售業遠未到達“你死我活”的決斗階段,企業也不需要單純盯著“低價競爭”驚慌失措。“很多企業因為沒有經歷過這樣的競爭,所以過于緊張。很多縣域零售企業本身就屬于折扣業態,但他們還在新開所謂的折扣店。”陳立平說道。
同時,在消費者追求性價比的同時,很多人依然需要高質量的產品。即便到今天,日本的折扣店占比也僅為30%,更多的零售企業仍是以價值為導向。
一個更為理性的態度是,不同的業態有不同的消費群體,折扣店與超市的市場重合度并不高。企業要做的是找準自己的目標客群,然后去滿足它們的需求,而不是純粹地追求低價,布局折扣業態。
面對現在的價格競爭,劉春雄認為重要的則是調整商品結構,用大眾產品做低價引流,用高端產品和中低端的自有品牌盈利,以此來保證企業的持續經營。
至于未來,全新的低價格零售體系會逐步建立,大量現有的零售商和供應商也會隨之被淘汰,市場也將在激烈競爭中進一步細分,留給企業新的發展機會。但以何種方式,才能走出當前低價競爭的泥潭,還沒有標準答案。
本文來源于羅戈網,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