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轄市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中心,省會城市是全省的經濟中心,兩者聚集了區域內乃至全國的政策、資金、人才等優勢要素資源,對周邊地區具有較強的經濟輻射和帶動作用??爝f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通過快遞數據可以反映出這些經濟中心產業變化和作用發揮情況,主要采用快遞業務量區域占比、第二產業增加值占比和經濟總量區域占比等指標來進行觀察分析。
從全國來看: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減弱,擴散效應加快
2023年,31個中心城市(注:含27個省會城市和4個直轄市,港澳臺因缺乏對比數據暫時沒有納入分析范疇)經濟總量合計完成39.7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1.5%,較上年下降0.5個百分點,中心城市對周邊地區的經濟輻射作用有所減弱。
2014-2023年,中心城市的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整體呈下降趨勢,累計下降1.8個百分點。2023年,31個中心城市快遞業務量合計完成437.6億件,占全國快遞業務量的比重為33.1%,較上年下降0.6個百分點。2014-2023年,中心城市的快遞業務量占全國的比重快速下降,從2014年51.3%降至2023年的33.1%,累計下降了18.2個百分點。2020年以來,中心城市的快遞業務量占比下降速度有所放緩,與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趨同。
2014-2023年中心城市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變化(萬億元,%)
快遞業務量能反映實體經濟,特別是生產運行的情況。從快遞數據來看,中心城市的產業在持續外溢,向周邊地區轉移。2020年以來,中心城市產業轉移的速度有所加快,與周邊城市的差距整體在縮小,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主要是兩個方面。
2014-2023年中心城市快遞業務量占全國的比重變化(億件,%)
一是中心城市的房價高、租金高明顯增加了實體經濟的運行成本,擠壓了生產企業的利潤空間。部分中心城市實施結構調整,“騰籠換鳥”加速了區域產業轉移的步伐,特別是沿海向中部、中心城市向周邊轉移愈發明顯。二是快遞發展加速了消費線上化和生產數字化進程,推動了流通方式的迭代升級。快遞渠道讓生產直面消費者,生產企業紛紛觸網,場地位置對生產的重要性下降,快遞的便捷程度和價格水平成為生產的重要參考因素,快遞在支撐產業轉移和助力區域均等化發展的作用開始顯現。
從直轄市來看:快遞集聚水平與中心城市產業結構密切相關
2014-2023年,北京和上??爝f業務量占全國的比重快速下降,分別從2014年的8%和9.2%降至2023年的1.7%和2.8%,累計分別下降了6.3個百分點和6.4個百分點。重慶和天津快遞業務量占全國的比重小幅調整,基本維持在1%左右。
北京、上海、天津和重慶四個城市的消費水平較高,國內主要電商平臺的區域倉儲中心都集中在這些區域,因此剔除城市自身消費因素外,實質上四個直轄市對周邊地區的產品輸出能力在持續下降。四個直轄市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小幅下降,整體保持相對穩定,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變化幅度小于快遞業務量占全國比重的變化,客觀上反映了中心城市經濟結構的變化和區域間產業分工協作持續深化。
2014-2023年四個直轄市快遞業務量占全國比重的變化(%)
產品輸出能力下降與第二產業占GDP的比值下降高度相關,從四個直轄市第二產業占比變化來看,四個直轄市第二產業占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2014-2023年,天津、上海、重慶和北京第二產業分別下降了11.4個、9.6個、7.5個和4.4個百分點,扣除第二產業中總部經濟等因素影響外,實際下降幅度應大于此。
2014-2023年四個直轄市經濟總量占全國比重的變化(%)
近年來,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各大城市加快了產業升級的步伐,四個直轄市也在加速推動產業結構優化,部分中低端產業開始向周邊分流,產業的輻射能力有所下降。四個直轄市第二產業占比的變化與快遞業務量占比的走勢基本吻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產業轉移會削弱遷出地的產業輻射作用。
2013-2023年四個直轄市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變化(%)
分區域來看:中心城市經濟發展程度與快遞集聚水平背離
2023年,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中心城市快遞業務量占對應區域的快遞業務量之和的比重分別為28.1%、41.6%和62.1%,均呈現快速下降趨勢,三大區域內的城市發展差距持續縮小。其中,西部地區中心城市集聚程度最高,占該區域的比重超過六成;其次為中部地區;東部地區中心城市集聚度最低。
整體來看,快遞集聚程度與經濟發展程度存在逆相關關系,經濟發展程度越高,中心城市的集聚程度較低,省內城市間發展越均衡。從變化的趨勢來看,2014-2023年,東部、中部和西部省會城市快遞業務量占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累計分別下降19.8個、18個和15.1個百分點。快遞區域均等化程度都在改善,其中東部地區改善幅度大于中部地區,中部地區改善幅度大于西部地區。
從三大區域中心城市經濟占比來看,中部中心城市占比較低,其次是東部,西部占比較高。2016年以來,三大經濟地帶省會城市經濟總量占區域的比重總體呈現下降趨勢,西部地區下降最快,其次為東部地區,中部地區相對穩定。
2014-2023年三大經濟地帶省會城市快遞業務量占區域比重的變化(%)
由此可見,東部和西部地區擴散效應較為明顯,中心城市增速不及周邊城市增長,但原因有差異,東部中心城市產業向中部城市和周邊城市轉移,周邊城市增長較快,而西部地區中心城市受到虹吸效應的影響吸引產業和人口等要素向中部地區轉移。中部地區結構相對穩定,中心城市和周邊城市受東部產業轉移影響,集聚程度在加速,產業發展協調性較好。
“去中心化”“空心化”特征明顯
快遞對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在于降本增效提質,成本和效率是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傮w來看,中心城市產業基礎較好,交通極為便利,快遞運行的效率很高,通常是快遞物流樞紐所在地。但隨著經濟發展水平提升,土地、人力等生產要素的稀缺程度加深,要素價格持續上升,直接推高了產品的價格,甚至出現產品銷售地價格低于產地價格的情況。
同時,周邊城市的成本優勢漸顯,隨著其電商和快遞的發展,快遞運行效率提升。中心城市電商、快遞等要素開始向周邊城市轉移,隨之帶動了產業向周邊轉移。義烏市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通過電商快遞發展,逐步培育出相對完整的產業生態體系。
低線城市和農村地區的消費潛力逐步釋放,成本競爭的優先地位進一步鞏固??爝f的“去中心化”反映了中心城市和周邊城市比較優勢的變化,快遞網絡全程全網實現了要素和產品的自由流動,有力支撐了產業在區域間的轉移??爝f的“去中心化”將加速中心城市產業的“空心化”,中心城市第二產業轉移后,中心城市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總體下降,但生產服務業快速發展,占比快速提升,產業的輻射帶動作用有所增強。因此,中心城市第二產業的“空心化”過程實際上也是產業在區域間合理分工和協作的過程,中心城市是總部經濟和全球樞紐、產品研發地、展銷地和出口地,周邊城市成為產品生產地和發貨地,區域間分工協作體系逐步形成。中心城市快遞的“去中心化”推動產業間分工與協作,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區域均等化進程。
本文來源于物流時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