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越來越看不懂了。
7月23日, 據晚點LatePost報道,抖音電商調整經營目標優先級,不再把 “價格力” 放在首位,下半年將重點追求 GMV(成交額)增長。
無獨有偶,7月11日晚,據36氪報道,淘寶將弱化絕對低價戰略——搜索權重按照“五星價格力”分配的體系被弱化,改回按 GMV商品交易總額分配。
乍一看,兩大電商巨頭密集轉向,均弱化低價,強化成交額,似乎釋放了“低價止戰”的信號。可最不該打價格戰的京東反而持續加碼,前些天(7月16日),京東宣布,將從7月起,每月的17日晚8點至18日的28小時,推出一場“京東超級18”大促。
“亂花漸欲迷人眼”,淘寶、抖音電商此舉固然讓人欽佩,但同時也有人質疑,猜測淘寶和抖音電商只是喊一喊口號,或者放一放煙霧彈。畢竟,此前的電商行業競爭,已經立了各種各樣的 Flag,包括但不限于:
淘寶豎起的“天天低價”大旗,京東高喊的“真便宜”口號,拼多多打出的“天天真低價”……
拋開各自的“小算盤”不說,此前電商平臺巨頭集體陷入了一個怪圈:放出風要“止戰”但實際并沒有,不但沒“止住”反而越打越兇,或者先“休戰”一段時間再變相開打。
此情此景,不由得讓人感嘆,快遞與電商不僅相輔相成,就連“價格戰”的競爭邏輯也驚人的相似。再聯想到各大巨頭同臺競技的快遞江湖,不由得引人深思。
01
“低價”是靈藥,也可能是毒藥
太陽底下哪里有什么新鮮事。以往,在電商圈,很多人熱衷“低價”,這是電商賣家“大殺四方”,沖擊銷量的最強“殺手锏”,也是電商平臺爭奪客戶“爽點”的最有效手段。尤其是靠“砍一刀”出圈的拼多多快速崛起之后,讓其他傲慢的電商巨頭從質疑到理解,最終成為了拼多多,在低價方面紛紛卷出了新高度。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今年618前夕,拼多多上線自動跟價功能,只要發現別人比你賣的便宜,就自動通過調低價格來奪取用戶。緊接著,不甘落后的京東也開始加碼低價,對其開放平臺商品價格保護服務規則的重要修訂。直接把價保時間拉長到了180天和365天。無論是“跟價”,還是“價保”,這些大招,確實夠狠,也足夠的卷。對于買家來說,自然喜聞樂見,對于賣家來說,則深感頭疼。如果說低價競爭的后果是“薄利多銷”,那尚且可以接受,然而不幸的是,“低價”不僅賠本,還賺不了吆喝。
據星圖數據顯示,2024年618,綜合電商平臺、直播平臺累積銷售額為7428億元,累計下降7%。
在價格持續走低的形勢下,難免造成一種失控的競爭,所產生的的問題也將越來越明顯、尖銳。比如,備受爭議的“僅退款”,就有人利用電商平臺“僅退款”的漏洞進行惡意投訴,敲詐勒索、釣魚詐騙等都算是輕的,更甚者,有組織有預謀的專業團伙在暗處伺機而動,破壞正常的投訴秩序,誘導他人一起薅羊毛獲利。
02
無底線價格戰,早晚總要還的
時至今日,電商也好,快遞也好,價格戰都打得不亦樂乎,其中的酸楚,快遞人感同身受。從以往的經驗和教訓來看,一旦上游電商價格開打,必然也會反噬到下游的快遞行業。電商在微利甚至不賺錢的形勢下,勢必會在快遞價格上找盈虧點或者盈利點。現在快遞價格已經低到各加盟網點在微利和虧損之間徘徊,如果電商持續加碼低價策略,對快遞網點來說,就是無妄之災,躲都躲不掉。
如此低的價格,實在不像是一門好生意。尤其是前些年近乎瘋狂的“價格競爭”,已經讓我們認清了兩個血淋淋的教訓:
一是:商業的本質就是利潤,利潤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利潤能構建良性的商業閉環。有了利潤,才有資金投入產品創新、服務提升。有了更好的服務,才能形成競爭力,有了競爭力,才能獲得更多持續的利潤。
二是:低于成本的價格競爭,注定長久不了,這意味著,業務量規模越大,成本越沉重,一旦超過企業的承受能力,離崩盤就不遠了。出來混,總是要還的。老鬼也深以為然,對于當下的電商和快遞巨頭而言,流量和市場占有率才是根本,用某些“代價”換取更好的數據是可以接受的。
可是,隨著社會消費需求整體放緩,消費者的需求變得更加理性,以價換量(快遞業務量、電商流量)的老路子必須也要改一改。這是成長的代價,更像是一個輪回:喧囂過后,市場終究還是要回歸理性。目前來看,電商平臺是否會走出“低價困境”,還不能妄下斷言。但,過往的一系列價格“暗戰”已經證明:價格戰是一種沒有贏家或者說全輸的競爭手段,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想著靠“低價”去搶市場,無異于自尋短見。
試想一下,如果都是以“砍一刀”的低價模式去競爭,你砍我一刀,我捅你一刀,一刀一刀砍掉的都是利潤,早晚一地雞毛,誰都不好過。
本文來源于驛站出自物流指聞,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