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全國工業經濟強勢復蘇,二產增加值、規上工業增加值分增長5.8%、6.0%,高于5.0%的經濟增速,有力拉動經濟增長。
其中兩項數據,更加讓人驚喜——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長3.5%,走出去年低谷;工業投資大增12.6%,遠高于3.9%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兩項數據分別代表了工業企業的經營成果和發展潛力,揭露了中國工業真實家底。具體到各大城市,表現又是如何?
▍深圳穩坐全國工業第一城
考慮到大部分城市沒有公布半年工業增加值或總產值數據,本文工業十強城市的排名暫以二產增加值為準。按照現行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第二產業約等于工業加建筑業,其中工業占比超過80%。因此,一個城市的工業經濟和第二產業在數據上是高度相關的。
今年上半年,二產增加值十強城市分別是深圳、重慶、蘇州、上海、寧波、廣州、武漢、無錫、佛山和東莞。除上海、廣州和佛山以外,其余城市二產、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均跑贏全國,工業經濟普遍表現優異。
其中最為亮眼的,當屬工業第一城深圳。今年上半年,深圳不僅二產增加值及增速、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均居工業十強城市之首,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及增速、工業投資增速同樣是一騎絕塵,堪稱“六邊形戰士”。
今年1-5月,深圳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1068.8億元,同比增長43.9%;上半年,深圳工業投資大增49.2%,遠高于8.9%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
如此驚艷的成績單,穩固了深圳2022年以來的工業第一城地位。這一年,深圳工業增加值11253億元,首次超過上海登頂全國;規上工業總產值、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分別達到46259億元、46591億元和3316億元,全部位居榜首。
增加值、總產值、營收、利潤均能排在榜首,說明深圳工業不僅規模龐大,且含金量十足——電子信息產業處于全國霸主地位,總產值是第二名蘇州的兩倍以上;新一代信息通信、先進電池材料、高端醫療器械、智能裝備4個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數量全國第一;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52家,全國第二,高新技術產業力量雄厚。
今年上半年,深圳支柱產業表現優異,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7.0%,3D打印設備、服務機器人、電子元件等高技術產品產量分別增長83.3%、37.6%、29.1%。新能源汽車產業厚積薄發,在比亞迪的帶動下,上半年全市汽車產量100.94萬輛,增長37.8%,持續狂飆。
對于未來,深圳工業也是潛力十足。上半年,深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9%,其中工業投資大增49.2%,持續18個月保持30%以上的高位增長。高技術產業投資活躍,尤其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投資增長79.0%,蘋果、松下等知名公司加碼深圳,將成為未來經濟增長新引擎。
▍蘇州工業正全面趕超上海
蘇州是工業強市中的第二大亮點。
今年上半年,蘇州二產增加值5369.4億元,超過上海躋身全國第三;工業投資增長12.9%,超過上海的10.6%。在相對劣勢的利潤總額方面,蘇州也在努力趕超:1-4月,蘇州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671.6億元,同比增長32.1%;同期上海數據為679.0億元,下降3.4%。
從數據來看,蘇州工業不僅走出了產業鏈外遷等因素帶來的低谷,實力還有了明顯提升。上半年,蘇州重點產業增長強勁,規上電子信息、汽車制造業產值分別增長11.8%和10.5%,對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貢獻率達73.0%。
這背后,既有蘇州強大的工業底蘊支撐,也有制造業升級的推動。蘇州是我國乃至全球工業體系最完備的城市之一,規上工業企業超1.3萬家,規上工業總產值保持4萬億量級,居全國第二;坐擁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兩大萬億級產業,納米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高端紡織三個產業集群入選國家隊;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01家,居全國第四。
今年開年,蘇州定下制造業發展新目標:用3年左右時間,力爭形成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新能源4個萬億級主導產業,規上工業總產值達5萬億元;到2035年,建成全球具有領先地位的“智造之城”。
從蘇州緊追上海的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可以看出,蘇州制造業的含金量正在提升。上半年,蘇州高技術制造業實現產值8249.0億元,同比增長10.0%,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升至37.1%;汽車產量同比翻倍,傳感器、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光電子器件和集成電路等高技術產品產量實現兩位數高速增長。
蘇州的工業投資也相當迅猛。上半年,全市工業投資1023.43億元,同比增長12.9%,高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5.0%)和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6.4%),占固投比重提升至30.8%,助力蘇州打造“智造之城”。
▍廣州兩項數據力壓重慶
工業十強城市中,有一組城市值得特別關注,那就是廣州和重慶。這兩座城市近年不僅在經濟總量上互相趕超,在工業方面也有著一番較量。
廣州與重慶的支柱產業都是電子信息與汽車制造,過去十年,全國汽車第一城的位置幾乎是被重慶與廣州輪流把持。但如今傳統燃油車式微,廣州汽車產業存在已久的結構性問題爆發,上半年汽車產業增加值下降16.4%,拖累經濟增長。而更早經歷轉型的重慶已然搭上新能源汽車的風口,上半年汽車產量121.4萬輛,重回全國汽車第一城。
今年上半年,重慶二產增加值5886.9億元,二產、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7.0%和8.6%;同期廣州的三項數據分別為3640.8億元、1.8%和-0.8%,相差甚遠。不過,在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方面,廣州1-5月數據達到580.5億元,重慶則為499.41億元;在工業投資方面,廣州上半年增長24.6%,重慶則為15.2%。
在工業體量不及重慶的背景下,廣州企業的盈利能力卻要優于重慶,這與兩地高新產業、科創能力等息息相關。廣州是全國科創高地,2023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量1.3萬家,研發投入強度3.3%;同期重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不足8000家,研發投入強度僅2.5%。
作為全國唯一一個聚集國家實驗室、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際大科學計劃等重大平臺的城市,廣州在人工智能、芯片等前沿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今年上半年,廣州高技術產品快速產出,模擬芯片、集成電路圓片、服務機器人、民用無人機、液晶顯示屏產量分別增長45.9%、88.3%、84.2%、1.1倍和1.8倍。
強大的工業基礎和科創能力,使得廣州工業雖然遭受沖擊,卻并未失去發展潛力。上半年,廣州工業投資增長24.6%,電子產品制造業、汽車零配件制造業完成投資分別增長36.1%和61.5%,支柱產業依舊動力十足。
反觀重慶,1-5月工業投資增長16.8%,但支柱產業汽車和電子投資分別增長8.2%和-9.8%,低于工業投資增速。要想全面趕超廣州,重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文來源于搜狐城市出自物流時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