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標準方面,政策的支持、標準的引導為食材供應鏈行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我國政府鼓勵企業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加強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同時,著力建立健全行業標準體系。
在消費方面,食材消費規模穩步提升,餐飲消費領跑2024年上半年的消費市場,健康、便捷、特色化的食材滿足了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在行業投資方面,今年上半年投資市場態度仍然比較謹慎,各領域投融資并購呈現數量多、金額少的特點。
在企業成長方面,在企業維度(非門店維度),2024年1-6月市場淘汰率有所降低。企業發展喜憂參半,重點關注的企業中,仍有部分企業掙扎在盈利線以下。
2024年上半年,行業也出現了很多熱點事件,熱點事件的關注度和討論度也代表著這個行業發展的一些新特點,值得被記錄和分析。回顧2024年上半年,展望未來。食材供應鏈行業又存在哪些發展機遇、呈現出怎樣的發展趨勢?
01
行業發展概況
政策支持力度大,利好產業發展
據中物聯食材供應鏈分會不完全統計,2024年上半年,國務院、農業農村部、商務部、工信部、發改委、市場監管總局、衛健委等部門累計出臺食材供應鏈行業相關政策共計26項,分別從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質量、促進食材生產加工消費,嚴控食品安全、促進綠色發展等方面展開,有效引導食材供應鏈行業綠色化、高質量發展。
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質量
《制造業企業供應鏈管理水平提升指南(試行)》
《關于質量基礎設施助力產業鏈供應鏈質量聯動提升的指導意見》
二、促進食材生產加工消費
中央一號文件
《2024年“蟲口奪糧”保豐收行動方案》
《關于穩定肉牛生產發展的通知》
《關于打造消費新場景培育消費新增長點的措施》
《關于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
三、食品安全政策嚴格
《關于鼓勵食品企業優化預包裝食品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標簽標識的公告》
《企業食品安全管理人員監督抽查考核指南》
《企業食品安全管理人員監督抽查考核大綱》
四、產業標準提升
《關于進一步優化食品企業標準備案管理工作的通知》
《關于進一步規范食品安全地方標準備案工作的通知》
五、綠色發展政策
《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
標準建設引領行業規范化發展
據中物聯食材供應鏈分會不完全統計,2024年1月至6月期間,已正式發布或實施的食材供應鏈行業相關標準超500項,其中國標36項、行標66項、團標約400項,標準涵蓋食材種養殖環境、技術,生產加工設備、技術,食材存儲流通設備設施,食品安全檢測,食品包裝,追溯,綠色加工制造等多個方面,促進了食材供應鏈行業規范化、標準化發展。
這些標準仍以推薦性標準為主,強制性標準僅3項。
全國消費市場概況
從消費結構來看,基本民生類增勢較好,其中餐飲收入2.62萬億,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為11.12%,比重逐步走高。在零售商品中,糧油食品類消費總額1.04萬億,增長9.6%。
從人均消費來看,上半年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33元,人均消費支出13601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5.60%,其中,人均食品煙酒消費支出4214元,增長7.8%,占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31.0%。
根據歷年《中國住戶統計年鑒》數據,在人均食品煙酒支出中,食品類消費支出平均占比為67%左右,其中約有97%為食材消費。按此推算,2024年上半年,我國人均食材消費支出為2738.68元,人均食品煙酒支出的提高也推動了食材的有效消費。
2024年上半年,我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先升后降,根據最新數據,2024年6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已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反映出消費者對未來的擔憂。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1-6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3.60萬億,食材消費占比達20.7%,在吃得飽、吃得好、吃得精的消費變革下,食材消費有力推動了我國消費的增長。
對比2023年全年的規模,2024年1-6月,零售食材消費規模比重已達52.8%,服務型食材供應鏈企業市場規模比重已達51.2%,2024年全年規模有望超越去年。餐飲食材消費規模比重雖不足50%,但下半年有望追趕,暑期、中秋、國慶等節假期對餐飲業收入的拉升也會提升餐飲食材消費的規模。
餐飲業領跑消費市場,但地區間差異較明顯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1-6月全國全國餐飲收入2.62萬億,同比增長7.9%,增速有所下滑,主要原因在于2023年1-6月的基數較高。1-6月,全國限額以上(年主營業務收入200萬元及以上)餐飲企業收入7192億元,增長5.6%,增速低于大盤,消費者對低價的追求一方面導致中高端餐飲不得不降價來留住客戶,另一方面消費者換階消費、轉向客單價更低的小型餐飲企業或者街邊店的懷抱。
根據目前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4年上半年餐飲收入增速跑贏7.9%的省份有12個,增速低于7.9%的省份14個,其中,北京、上海(1-5月數據)為負增長,一線城市拉動餐飲收入增長的作用消失。
重慶、湖南、江蘇、四川無論從收入的絕對值還是增速都屬于第一梯隊,領跑全國。
行業投資數量上升金額下跌,市場態度仍偏謹慎
據中物聯食材供應鏈分會不完全統計,2024年1月至6月期間,食材供應鏈上中下游企業及服務方企業投融資并購事件共計132起,除未透露金額的事件外,總計融資金額為171.07億元人民幣,數量同比2023年上年增加15%,但投資金額較2023年上半年下降56%,即使剔除2023年2月中糧福臨門戰略融資的210億元人民幣,2024年上半年融資金額仍比2023年上半年減少70多億元人民幣。
食材供應鏈行業整體投融資較為景氣,但不同賽道呈現出一定的差異。受2023年餐飲業復蘇的影響,今年上半年餐飲業的投融資事件數量和融資金額呈雙增長態勢;生物技術、數字化技術等服務方頗受資本市場青睞,投融資的數量和金額大幅增長,這也符合國家對新質生產力的要求;食材零售領域的投融資事件主要集中在食材/農產品電商、O2O等企業,資本市場拋棄線下傳統商超這個勢頭有待持續觀察;而在食材加工領域,2024年上半年僅2起預制菜融資事件,較2023年上半年減少了5起,較2021年和2022年同期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行業投資以早期輪次為主,趨向于陪伴企業共同成長
一.早期輪次為主
2024年上半年132起投融資事件中,種子輪到A+輪的有75起,占比達57%。
二.IPO數量減少
2023年,餐飲、食品等企業被劃歸為主板IPO限制類企業,影響延續至2024年。
2024年上半年IPO3起,數量同比減少2起,分別為富景農業、茶百道和特海國際。
三.通過收并購擴張
2024年上半年收并購事件4起,與2023年上半年基本持平。
餐飲企業占據食材供應鏈行業的半壁江山
上半年新增及退出企業情況
2024年1-6月新增種養殖企業288475家,新增食材加工企業22011家,新增批發流通企業89369家,新增零售企業161913家,新增餐飲企業1314235家,新增餐飲企業數量最多,一方面餐飲業進入壁壘較低,創業人群扎堆進入,另一方面2023年餐飲業強勁的數據表現也吸引了一批新人入場。
從淘汰比例來看,2024年1-6月新增企業中已有6%的企業主動或被動退出,其淘汰比例最高。
就餐飲業來看,2024年上半年新進入者較2023年同期有所下降,淘汰比例也遠低于2023年上半年的水平,行業的穩定性有所提升。
重點企業經營情況分析-上游種養殖加工企業
2024年Q1,我國重點種養殖加工企業總營收為2887.66億元,凈利潤率2.84%,凈利潤率較2024年有所反彈,凈利潤率的提高得益于成本端壓力的降低。
報告所統計的重點企業2024年Q1的平均營業收入增長率為-4.80%,收入增長壓力較大。
本報選取不同領域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分析其2024年Q1的經營情況,不同企業表現較為分化。
安井、千味央廚、佳禾食品表現亮眼,營收、凈利齊增長,部分企業收入、凈利雙降,而部分企業雖然收入增長,但仍未走出虧損的泥潭。
重點企業經營情況分析-餐飲企業
本報告選取不同賽道較具代表性的上市餐飲企業,通過觀察其歷年的營收、利潤變化情況。2023年代表企業餐飲收入均呈現正增長,火鍋類增長幅度較大,小吃、快餐類增長幅度較小。
選取的代表企業平均利潤率超4%,個別企業仍處于虧損區間。
02
行業熱點動態
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2024年上半年,降價風潮全面席卷食材行業,表現最為顯著的就是餐飲業,眾多連鎖餐飲企業紛紛下調價格,以應對市場和消費的變化。通過降價引流很可能是“飲鴆止渴”,降價雖然能帶來賬面收入的增長,實則利潤率卻在在下降,成為紙面的繁榮。
2023年率先喊出9.9元口號的瑞幸、庫迪開啟了咖啡行業的降價潮,2024年6月,幸運咖又宣布開啟6.6元時代。
從2023年到2024年上半年,茶飲行業也告別了30元的時代,正式步入10元-20元時代。曾以高端著稱的喜茶也推出了低于10元的產品。
菜單價格的降低使得降本成為擺在企業面前的首要課題,降本一方面促使企業優化管理,尤其是供應鏈管理,但另一方面降本也容易帶來產品品質和服務品質的下降,動搖企業的生存根基。同時,沒有最卷只有更卷的價格戰也對企業的現金流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使得無數的企業倒在了黎明前。
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租金人員成本上升
根據中指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2024年上半年,全國百街商鋪平均租金為24.37元/平方米/天,上漲0.09%,百MALL商鋪平均租金為27.17元/平方米/天,上漲0.25%,雖然上漲幅度收窄,但也給餐飲企業帶了一定的成本壓力。
2024年Q1住宿餐飲業平均薪酬為7670元,薪酬中位數為6000元,Q2平均薪酬上漲為8025元,薪酬中位數也上漲為6501元,漲幅較大。人工流動性大,招工難是助推薪酬上漲的原因之一。
從業人員薪酬的上漲加大了餐飲企業的成本壓力,也導致部分門店為了縮減開支減少服務人員,造成服務質量的下降。
沒有最低,只有更低-食材
一、蔬菜價格處正常下降區間
根據壽光蔬菜價格指數顯示,2024年H1蔬菜價格呈下降趨勢,但拉長時間周期,上半年蔬菜價格下降是常態,這與供應增加有關,下半年價格大概率會出現反彈。
二、肉禽類批發價格趨勢分化
在食材采購成本中,肉禽類食材的采購成本占比最高,對于餐飲企業成本影響最大。2024年2-6月,雞肉價格走勢較為平穩,牛羊肉價格持續下跌,豬肉價格有小幅波動,整體呈上升態勢。
三、糧油價格穩定
監測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主要糧油產品價格穩定,呈現微幅波動態勢。
四、水產品批發價格低于2023年
海水產品和淡水產品價格走勢基本與2023年一致,但海水產品價格較去年有較大幅度的降低,淡水產品價格較去年降低的幅度稍小。
價格暴跌的牛肉成新晉引流王
價格持續走低的牛肉在2024年上半年成為餐飲人的“心頭好”,圍繞牛肉這一傳統食材不斷研發創新菜品,打造大單品,如海底撈推出酸辣薄切牛肉、酸辣香菜牛肉,朱光玉推出霸王帶皮牛肉等。同時,還有一部分品牌從菜品結構上加碼牛肉類菜品,如萍姐火鍋,楠火鍋等。
價格的降低使得實現牛肉自由成為可能,牛肉也成為眾多餐飲、零售商家吸引客戶的利器,紛紛推出低價的牛肉菜品或套餐。如錢大媽上架了多款牛肉產品的促銷活動,其中一款500g的原切牛肉塊售價僅在28元左右;再如盒馬一款2公斤裝的原切牛腱子肉原價319元,促銷價為115元。同時,眾多潮汕牛肉火鍋店推出了9.9元、19.9元、29.9元的鮮牛肉套餐。
牛肉行業遇冷也助推了一些以牛肉為主的細分賽道的興起。如云南的酸菜牛肉火鍋、四川的鮮燒牛肉和渣渣牛肉、貴州的酸湯牛肉火鍋風靡全國。以滇牛酸菜牛肉火鍋為例,據網絡公開資料顯示,自2023年5月開出首店到2024年上半年已開出70多家門店。
從在大眾點評上輸入“酸菜牛肉火鍋”搜索到的相關商戶數量來看,上海是酸菜牛肉火鍋接受度最高的城市,重慶和成都作為川渝火鍋的發源地對外地美食的包容度極高,與酸菜牛肉火鍋相關商戶的數量較多。
探索新增長,凍品企業押寶地攤經濟
6月底7月初,安井免費投放地攤車的消息引發了熱議,安井此次的免費投放不僅包含地攤車,同時包含適合地攤制作的烤腸機、炸鍋、鐵板煎鍋、關東煮和1.2米冷鮮柜,總價值高達12390元。無獨有偶,鍋圈也盯上了地攤經濟,宣布派發“10萬輛鍋圈小棧,全國免費鋪3年”。
據商務部《城市居民消費習慣調查報告》顯示,中國60%的消費發生在夜間。據央視財經發布的新聞,中國“夜間經濟”行業市場規模已經從2018年的22.54萬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50.25萬億元。同時,數據顯示,有87%的外賣商家開通了夜宵檔,拉動49%的夜宵檔餐飲店實現營收增長。
頭部凍品企業紛紛盯上了地攤經濟、夜市經濟這塊蛋糕也是有跡可循。地攤夜市一直是凍品的主要消費場景之一,安井和鍋圈免費地攤車的投放不僅加強了與地攤主這一小B終端的鏈接,也增加了品牌的曝光率,或許可成為品牌的新增長曲線。
胖東來爆改同行
河南胖東來作為全國唯二的兩家入選哈佛商學院案例庫的民營服務企業,其商業模式不斷地被研究和虛席。在我國傳統商超零售日益勢微的當下,企業不得不積極尋求出路,“學習胖東來,成為胖東來”成了部分企業的重要選擇。
通過總結胖東來調改的舉措,除賣場環境、食品安全、員工管理等方面外,商品結構的調改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經過胖東來調改的門店無一例外都大量引入了胖東來自營品牌商品或其他同款商品,其中,自營的爆款大月餅、熟食產品等食材和食品更是受到青睞。
都說胖東來走不出河南,但爆改同行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擴張,只是這種擴張之下的盈利模式更為高級,即賺供應鏈的錢。
零售賣場刮起平價食堂風
現制堂食1.0階段:2016年,盒馬率先引入零售+餐飲的模式,七鮮也迅速跟進,不同于傳統賣場的新場景迅速俘獲了一部分追求品質和便捷性的中產消費者的芳心,打造了高端優質的形象。
現制堂食2.0階段:從2023年開始,為了應對增長的乏力和滿足消費者的低價心智,主打快餐化、性價比、便民化的平價堂食開始出現,消費群體也主要面向周邊寫字樓的打工人和社區居民。但不同的企業采用的模式不同,以物美為例,中關村店的物美大食堂采用的是和團餐供應鏈公司莎莎供應鏈合作,北京盒馬則是自營模式,由原有的現制檔口進行烹飪。
傳統商超跨界餐飲,在供應鏈具備先天的優勢,但也要更加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守好食安紅線。
服務型食材供應鏈企業低調修煉內功
2024年1-6月,我國服務型食材供應鏈企業市場規模0.88萬億,增速8.6%。餐飲收入的持續增長帶來服務型食材供應鏈市場規模的增加,服務型食材供應鏈型企業是餐飲企業食材供應的重要渠道之一,食材供應鏈型企業將依靠其集采集配、標準化、專業化的優勢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
餐飲市場越來越卷,作為服務方的服務型食材供應鏈企業為了更好地支撐客戶發展、擴大份額也在低調地修煉自身的內功,增強自身的服務能力,因此也涌現出一批區域型的龍頭企業。
一、供應鏈雙向延伸
向上延伸到新品研發、食材種養殖基地和食材生產加工。
向下延伸到社區生鮮店。
通過企業自身供應鏈的建設更好地為餐飲企業和零售企業服務。
二、區域龍頭型企業開始顯現
目前,各地已經跑出一部分區域龍頭型服務類食材供應鏈企業,如重慶的鵬冠蔬菜配送、鄭州的蓮菜網、長沙的菜恰恰、成都的掌廚網、上海的水萬餐配等,都形成了1億以上的營業額。
而且,區域龍頭型企業通過合伙制等方式向區域外擴展。
三、數字化能力建設
數字化運營逐漸成為行業的標配。
可視化、可追溯成為數字化建設重點。
四、服務模式綜合化
越來越多的服務型食材供應鏈企業正從傳統的“食材供給+倉儲配送”的服務模式向綜合型的服務模式轉變,即“食材供給+倉儲配送+增值服務”模式。
食材供應鏈企業服務模式綜合化
我國越來越多的服務型食材供應鏈企業正從傳統的“食材供給+倉儲配送”的服務模式向綜合型的服務模式轉變,即“食材供給+倉儲配送+增值服務”模式,而且增值服務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如供應鏈金融、產品研發、協助選品等等。
我國服務型食材供應鏈企業小而散,全國型的企業較少,通過我們的觀察,行業的轉型升級正在從全國型的大企業向區域型的企業過渡,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要生存要發展必須要突破、要轉變。
03
未來展望
助老、適老服務蘊含無限可能
我國于2000年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23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達21.1%,標志著我國正式邁入中度老齡化社會的門檻。
老齡化程度的加深也孕育著食材供應鏈行業的巨大商機。
一、政策驅動
2024年1月份,《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銀發經濟 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擴大老年助餐服務。引導餐飲企業、發展老年助餐服務。引導外賣平臺、物流企業等經營主體參與老年助餐配送。完善多元籌資機制,允許有條件的地方給予老年助餐服務機構一定的運營補助或綜合性獎勵補助。同時,培育銀發經濟經營主體。
二、市場空間大
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催生了我國銀發經濟的發展。根據沙利文在《2024年中國銀發經濟發展報告 》中的數據,2023年我國銀發經濟市場規模為7.1萬億人民幣,預測2024年將達到8.0萬億人民幣,市場空間巨大。
三、消費牽引
根據麥肯錫對11930位受訪者的調研統計,在58-65周歲人群中,一線和三線中高收入群體有著更為積極的消費觀念,食品、餐飲等消費占比較高。
打動Z世代,提供消費價值
近日,尼爾森與世界數據實驗室聯合發布的 首份《Z世代消費報告》顯示,目前全球Z世代的市場購買力為9.8萬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Z世代市場的購買能力將達到12萬億美元,從2024年到2034年將增加約9萬億美元,增長潛力巨大。
目前我國Z世代人口約有2.51億,具備較大的人口基數。同時,麥肯錫2024年我國消費趨勢調研結果顯示,我國Z世代消費者展現出更高的消費意愿,尤其是城鎮Z世代,他們在餐飲、寵物用品、文化娛樂類的消費占比、金額及增速均高于其他世代。
作為消費潛力巨大的群體,關注并滿足Z世代的消費需求是食材供應鏈行業的重要機會之一。
下沉市場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前行不止創新不息
2024年,從中央到地方的工作部署都把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新產業放在重要位置,食材供應鏈是傳統行業,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轉型升級是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總方向,創新是重中之重。無論是革命性的技術創新,還是微創新都可以促進行業的進步和發展,是行業所樂見的。
一、技術創新是核心
保鮮鎖鮮技術創新、冷鏈技術創新將推動預制菜行業的革新。
自動化和機器人技術在食材處理、包裝和運輸環節的應用將進一步擴大。
區塊鏈、大數據等數字化技術在種養殖、加工配送、供應鏈管理等領域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
二、產品創新是追求
充分挖掘、應用新的食材原料,如地域性食材、藥食同源食材、植物性蛋白等也會更多地進行應用開發。
創新單品是食材加工企業和餐飲企業正在做及未來會繼續做的事情,通過口味、加工技術,甚至是外觀造型上的變化來推陳出新。
三、管理創新是基礎
跨部門協作,讓研發人員懂業務、讓業務人員提點子。
培育創新文化和環境,做好激勵、允許試錯。
制定長期的創新、研發策略。
供應鏈管理的精細度將不斷提高
隨著行業企業生存空間的擠壓,供應鏈的作用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企業一把手所認知,其重要性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同時對供應鏈管理精細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食材供應鏈行業相較與快消品行業、消費電子行業,在過去,其供應鏈管理的發展是滯后的,而在企業管理人員意識的覺醒和經營壓力的推動下,食材供應鏈的發展會越來越規范化、精細化。
本報告梳理了幾個在食材供應鏈管理方面頭部企業正在做的,及可能引領整個行業變化的管理趨勢。
一、聯合采購、抱團取暖
由服務方發起的、聯合下游眾多中小型企業實施的,聚焦一些核心品類的聯采。如飛熊領鮮的線上牛肉聯采平臺。
由采購方發起的長期的聯盟,如望家歡的集采中心、共享中心模式。
由幾個采購就某些特定的食材原料或物資進行的項目性的聯合招標,如成都大龍燚火鍋、珮姐重慶火鍋、重豪渝餐飲聯合采購辣椒、花椒、火鍋食材等原料。
聯合采購其實并不新鮮,但在未來利潤空間越來越小的環境下,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這種方式,畢竟抱團取暖可能更有可能渡過寒冬。
二、供應鏈管理數智化
建立數字化的管理和協作平臺,將訂單處理、庫存管理、財務管理等信息系統進行集成,實現數據共享和業務流程的無縫對接,提高管理效率和決策速度,提高團隊協作效率。
采用自動化訂單處理系統和倉儲管理系統,提高訂單處理的速度和準確性,減少人為錯誤和勞動力成本。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數據分析和預測,優化庫存管理和物流配送,提高整體供應鏈的智能決策能力。
三、摳細節,向細節要利潤
實施精益生產,識別并消除生產過程中的浪費,如過度生產、等待時間、不必要的運輸等。實施柔性制造,建立靈活的生產流程,快速適應訂單變化,實現小批量、多樣化的生產模式。
優化庫存管理,實施差異化的庫存管理策略,提高庫存周轉率,降低庫存占用成本,提高資金利用率。實施動態庫存管理策略,減少庫存積壓和缺貨風險。
優化配送路線,減少運輸時間和成本,同時確保食材新鮮度。
重視風險管理,進行風險識別與評估,建立應急機制、制定應急預案等。
供應鏈國際化新趨勢
2024年3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扎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的通知,強調要提高對外開放水平。2024年3月14日,商務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餐飲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支持餐飲企業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推動中餐廚師、原輔料等“走出去”。政策引領我國食材供應鏈企業供應鏈國際化的進程加速。同時,國內市場環境的變化、需求端的變化也推動著我國食材供應鏈行業企業主動尋求國際化發展,買全球賣全球正在成為常態。
從2023年開始,到2024年,供應鏈國際化也呈現出海外源頭布局、供應鏈本土化運營、國際供應鏈服務體系愈加健全等幾個新趨勢。
一、海外源頭布局
傳統模式:國內傳統的進口食材采購模式是通過貿易商直接進口海外加工好的食材,但會存在與國內需求存在差異的情況.
新趨勢:國內食材企業或貿易商紛紛將供應鏈延伸到國外,在源頭布局工廠貨實行源頭定制化后在國內分銷,實現進口食材研發自主化、口味中國化、生產全球化。
二、供應鏈本土化運營
曾經的企業出海:將研發和生產環節放在國內,簡單制作和銷售放在國外。
未來的企業出海:越來越多的出海企業在海外積極布局供應鏈體系,實施本土化運營,以確保產品的質量和供應穩定。
三、服務體系愈加健全
傳統模式:單打獨斗,踩過無數的坑。
新趨勢:圍繞海外市場的食材供應、倉儲物流、品牌運營、合規經營等服務體系愈加健全,助力企業走好出海第一步。
本文來源于中物聯食材供應鏈分會出自物流指聞,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