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長河入海,為什么“工業之城”必然是“科技”和“設計”之城?每年金秋,上海舉辦的兩場國際盛會都提醒著人們—— 咖啡紅酒、金融外貿,只是上海的面向之一。申城從來工業商貿齊頭并進,并正從全國工業重鎮,加速進化為全球科技之城和世界設計之都。
“工業重鎮”很容易理解——過去,我國在夯實重工基礎后,不斷完善輕工業門類,上海就重工輕工同步發展,鍛造出了新中國“第一爐鋼”、“第一臺萬噸水壓機”、“第一艘護衛艦”。來自“上海制造”的“三轉一響”,是幾代中國人關于中國工業消費品的記憶。
現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新型工業化是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發展。上海早已布局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航空航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最大的集成電路產業集群在上海、中國機器人三分之一的產量在上海。
這意味著,今天的“工業之城”,必然是一座“科技之城”。
科技含量不高的工業不能被稱為新型工業。
每年秋天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從1999年至今,已歷24屆。工博會姓“工”,但隨著中國工業不斷轉型升級,這場全球工業人匯聚申城的大會,正越來越成為一場全球領先的科技盛會。
工博會每屆都緊扣國家發展戰略,是國家、上海未來工業發展的風向標——早期的工博會多展示本土制造的成果,以出口為導向。比如,第一屆上海工博會的參展方以上海電氣、上海醫藥等上海市屬國企為主。
之后,每屆工博會的科技含量不斷提升——2013年工博會首次設立工業機器人展、2017年工博會首次設立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展。
到了2024年9月,剛剛落下帷幕的本屆工博會,有132項工業機器人領域產品全球首發、87項亞洲首發、128項全國首發。
從本屆以“工業聚能 新質領航”為主題的工博會設置的9大專業主題展上(●數控機床與金屬加工展、●工業自動化展、●節能與工業配套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應用展、●智慧能源展、●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展、●機器人展、●新材料產業展、●科技創新展)——《星船知造》看到了一個未來產業趨勢:
中國科技創新和工業產業創新正加速融合。
結合我們在本屆工博會看到的部分工業成果,這種融合大致可以這樣理解:
一是科技成果加速應用到具體的產業上——從科技創新到產業應用的周期在縮短,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速度在提升,最終增強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
●本屆工博會上,邦德激光原裝20萬瓦激光切割設備全球首發。這套融合了BodorPower激光器、BodorGenius激光頭、BodorThinker操作系統等全套自主研發的核心部件,提升了設備的加工效率與精度,在穩定性、耐用性等方面有了提升。
●專注于機器人智能柔性力控技術的達寬科技,在本屆工博會展示了其在柔性力控裝配方面的新成果——柔性力控裝配技術通過力覺反饋技術,實現了機器人末端的零重力操作,提升裝配精度和效率。
機器人作為一門集機、電、材料、計算機、傳感器、控制技術等多門學科于一體的產業,隨著我國激光視覺傳感技術、力控傳感器應用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無人工廠變得黑夜如晝。
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們手持焊槍,長袖善舞的景觀已經進入我國光伏、鋰電池、汽車、紡織服裝、工程機械等多個制造行業的生產車間。
二是具體的產業應用為各項技術提供了巨大落地場景,由此而來的海量數據、資金又將反哺技術迭代,助力核心技術攻關。
本屆工博會上,東土科技帶來了軟件定義控制根技術、TSN網絡、工業AI智能控制系統等技術。
在它的四周,是本屆工博會上眾多新型工業企業代表:機器人領域——節卡JAKA MAX系列工業協作機器人在本屆工博會上全球首發;中科新松展出了涵蓋3-30kg的全系列協作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領域——上汽集團帶來智己LS6、飛凡R7等最新車型。航空航天領域——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攜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風云三號降水星等展品亮相。
中國擁有全球最多的工業場景——未來,隨著更多中國自主軟件技術在工廠自動化、機器人、汽車、飛機、等領域的廣泛應用,中國本土工業巨頭和軟件巨頭會形成良好循環——巨大下游市場帶來的生產數據將進一步推進國產軟件的優化升級。
這一過程中,更多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賽道正在涌現。
要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融合,還有一個關鍵點——
如何讓科技和產業更好地對接、如何讓需求與資金更好地對接。
這一次,上海作為全國工業領頭羊城市,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
上海正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讓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融合。這背后,既有上海頂層設計的高瞻遠矚,也有這座城市注重生活、以人為本的消費和商貿文化,更有它從來深入骨髓的工業精神。
今天,上海工業再次走在了全國前列——智能化成為了上海工業的一部分。
從產業鏈看,今天上海的制造業產業更多位于產業鏈上游,并越來越集中在高技術附加值產業。
根據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的《上海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導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上海的重點、戰略產業是:
●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包括船舶海工、智能裝備、能源裝備、節能環保裝備等)、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新材料、新興數字產業和面向未來的先導產業(包括光子芯片與器件、基因與細胞技術、類腦智能、新型海洋經濟、氫能與儲能、第六代移動通信(6G)等)
2023年上海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72萬億元。其中,2023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3.9%,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達到1.6萬億元。
當上海的產業更集中于上游,意味著和當年的“上海制造”相比,普通消費者對上海工業氣質的感知反而會弱。
但它也意味著上海與全國,與全世界的產業聯系,比之前要緊密得多。
比如,聚集在上海的多家汽車產業鏈配套企業,涉及發動機、芯片、動力電池等領域。一輛新能源汽車由2-3萬個零件組裝而成,產線中任何一個零件缺位,都會讓生產停滯。
氫能與儲能是上海市面向未來的先導產業之一,上海周邊陸續聚集了光伏、風電、氫能、儲能等新能源上下游企業。
集成電路是一門高度全球化的產業。其下游更涵蓋汽車、3C電子等眾多領域。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市場在中國,中國最大的集成電路產業集群在上海。根據世界集成電路協會最新發布的《全球集成電路產業綜合競爭力百強城市白皮書》,上海名列前五位,已經成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綜合競爭力最強的城市。
上海這些產業成熟度越高,對全國、全球工業的協同發展影響就越大。今日的上海早已對全球產業鏈“牽一發而動全身”,影響力度極大。
從產業數智化變革看,上海工業數個產業都率先邁入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階段。
上海已經站在了數字化探索隊列的最前方。數字化解決方案已滲透到遠程辦公、工程管理、設備運維各個環節,并從制造業向金融業、服務業蔓延:
●上海5G基站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14.5個,5G基站占比和密度均全國第一;
●上海算力指數、運力指數全國第一;
如果聚焦生產端,數字化的抓手正是機器人。
截至2022年,上海市共有1125家機器人企業,其中高新技術企業789家,專精特新企業323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9家,科技小巨人企業31家。上海工業機器人密度全國第一——上海重點產業規上工業企業機器人密度達每萬人426臺。
工業機器人已在上海數個產業的部分生產環節實現黑燈工廠。協作機器人多個主要應用場景也集中于上海優勢產業的數個生產環節。
上海的核心產業正在改變中國工廠的面貌。
而當更多科技創新和產業應用無縫銜接,也代表上海數個工業產業不斷向微笑曲線兩端攀爬——
它意味著,上海不僅僅是一座“技術密集型”工業城市,更是一座“設計密集型”城市。
“工業之城”和“科技之城”,就必然是一座“設計之都”。
設計本身就是創意、技術、工藝等要素化為生產力的橋梁,是中國制造業從模仿跟隨到自主創新的關鍵。比如國產大飛機C919的構思、設計都是中國自己的,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今天,中國多個工業產業不斷向微笑曲線兩端攀爬,就必然要提升設計能力,為產業創新和升級插上翅膀。
9月27日至30日,上海第三年舉辦世界設計之都大會(WDCC2024)。此次世界設計之都大會集中展示了航空航天、船舶海工、高端裝備、人形機器人、智能終端、綠色節能等設計創新的案例。
2024“上海設計100+” TOP100項目中,機器人產品包括傅利葉通用人形機器人GR-1、上海智元新創具身智能機器人、四足機器人、膝關節手術機器人、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等。
WDCC的舉辦是上海關注、提升設計在產業鏈和價值鏈中地位的一個縮影。
在上海,設計之美的定義無限廣泛:
微觀看,它是一項具體的產品設計。比如此次WDCC期間,獲得2024“上海設計100+”獎項的傾轉旋冀電動亞直起隆飛行器E20eVTOL(時的科技),或是ARJ21-700國產飛機的全新駕駛艙。
中觀看,它是國產大飛機作為一個巨大的下游產品和平臺,在其之上,數以萬計的供應商、超長供應鏈的管理、統籌、協調之美。
更大視角下,它是頂層設計對這座國際都市的產業發展、城市建設、國際合作的長遠擘畫。上海一直有與船舶相配套的工業體系。洋山深水港竣工以前,徐匯濱江是重要的工業岸線所在地——今天,當年運10起飛的地方正成為上海人工智能產業的新地標。
更多的地面與高架網絡正在形成,低空經濟讓城市進一步變得立體。
本次WDCC大會會期為9月27日至30日,其中上海設計100+專題展出將延續至10月7日。
新型工業化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上海正加速產城融合,進化為一座集工業、科技、設計多方面立體發展的新型工業城市。
在它之上,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在融合。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產業創新正協同發力。
這一切,共同構筑了上海未來產業豐饒的生態。
02
立體進化本屆工博會的核心獎項“CIFF大獎”釋放了未來產業發展的信號——上海未來重點產業賽道將加速發力數個前沿產業和高精尖領域
當上海加速產城融合,進化為一座更立體的城市。也意味著,包括人形機器人、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相關企業的戰略布局和戰術打法在發生變化:頂層是政府的配套規劃、政策助力。中間是蓬勃的創業企業、外資企業、國央企和各類提供資金、協同的產業平臺。底座是上海優質、便捷的生活配套服務、教育資源,和這座城市豐富、宜居的消費文化——由此產生了豐富的應用場景、人才儲備——最終共同構筑了上海未來產業豐饒的生態。一家企業單打獨斗、獨自修煉內功的時代過去了。企業依托政府和資本助力的平臺和產業集群強大的生態生長。作為一座面向未來布局的超大型城市,上海的面貌也出自政策設計規劃。1995年,頂層設計決定了上海浦東的部分產業氣質:金融、商業。更大視角下,全國一盤棋,浦東騰飛的時間點,正是中國夯實工業基礎后,由第二產業轉向第三產業發力的關鍵時刻。到了今天,上海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搶抓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機遇。本屆工博會首日,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產業投資處相關負責同志發布汽車、石化、鋼鐵、電子信息、電氣裝備、能源、船舶、輕工、水務、工業互聯網等工業領域大規模設備更新十大場景和百億需求清單。上海同時發布了首批“市區協同”千億產業集群,共涉及7個區的11個千億級主導產業——●浦東新區主導發展“集成電路全產業鏈、生物醫藥全產業鏈、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四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閔行區主導發展“先進能源裝備及綠色低碳”千億級產業集群。
●寶山區主導發展“高端新材料、機器人及高端裝備”兩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嘉定區主導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千億級產業集群。
●金山區主導發展“化工新材料”千億級產業集群。
●徐匯區主導發展“人工智能(大模型)”千億級產業集群。
●楊浦區主導發展“在線新經濟”千億級產業集群。在本屆工博會相關座談會上,《星船知造》了解到,上海每年全社會的研發投入約1,500億元,其中政府財政投入高達500億。企業的所得稅的減免能達到650億元。每年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減免超過250億元。以此次獲得工博會CIIF大獎的御風未來E6純電動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所在的低空經濟產業為例——產業規劃上,上海發布《上海市低空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7年)》和《上海低空經濟發展白皮書2024》:上海將擴大低空飛行空域、加大市級產業轉型升級基金支持力度,吸引社會資本、國有資本積極參與、加大人才支持力度,梯隊培養行業發展所需的各類人才。
中間層是上海蓬勃的創業企業、外資企業和國央企。如果頂層設計相當于項目設計方之一,那么企業就是項目執行方。是推進科技、產業、設計融合的主要執行者 。《星船知造》在本屆工博會相關座談會上了解到,上海有超過341萬家企業,其中2.4萬家為高新技術企業、1萬家以上的專精特新企業和660家以上的上市企業。目前上海市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增到14個,涉及新材料、智能裝備、汽車電子芯片、無人機等多個行業。上海機器人產業鏈優勢明顯——上游的控制器、減速器、伺服電機、傳感器等核心零部件企業有上海贏雙、諾銀機電、力克精密、擎朗智能、禾賽科技、思嵐科技等。中游本體制造有發那科、ABB、安川、庫卡四大家族,以及中科新松、新時達、節卡、非夕機器人等。下游系統集成商有外企柯馬、藍姆、羅普伺達及大批本土企業。
低空經濟產業,上海有超過300多家獲民航華東局批準的無人機通航企業,基本涵蓋研發制造、應用服務等領域。eVTOL領域的峰飛航空、時的科技、御風未來、沃蘭特都在上海。系統與核心零部件企業有中航空管系統裝備有限公司、上海群力緊固件制造有限公司等。同時中國商飛公司總部位于上海,上海擁有大飛機設計研發中心,匯聚大量專業人才和先進技術。
設計領域,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張英介紹,上海累計培育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21家,市級設計創新中心191家,市級設計引領標桿企業92家;設計產業規模穩步增長,2023年全市文創產業規模達2.34萬億元,同比增長7%,創意設計產業占近七成。
生態的底座是上海優質、便捷的生活配套服務、教育資源,和這座城市豐富、宜居的消費文化和審美特性——由此產生了豐富的應用場景、人才儲備——
上海有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區14個、眾創空間500多家、高等院校63所。在上海,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達到1000萬。設計人才儲備上,上海有舉辦世界設計之都大會的優勢,有青年人才推進計劃,持續為工業設計人才提供發展機遇和上升通道。
03
尾聲
一座“新型化工業之城”,就必然是“科技之城”和“設計之都”——也必然是一座“美的城市”。上海的市中心,那些順著當年滬上各條河流、江流而建的道路形成路網繁密、適宜步行的城市空間。
上海的新城區道路筆直寬闊,植物和磚石建筑處于宜人的比例。
城市的工業氣質正逐漸剝離鋼筋水泥、煙囪中升騰起煙霧云朵的粗糲外表。在它黑夜如晝的無人工廠里,5G信號下,機器人長袖善舞,穿梭而行。信息化與工業在它的周邊融合,呈現磅礴、寧靜的當代工業之美。 上海,這座全國人民建設出的城市,成為新型工業城市的道路上,可以學習、借鑒慕尼黑、都靈—米蘭—熱那亞、東京,或者西雅圖,但上海正在走的路,正在探索的未來,不會是前人走過的那一條——只可能由我們自己探索開辟出來。 投入新的建設。
參考資料:
[1]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 .中國政府網
[2] 今年中國工博會,正是未來產業的風暴眼.中國工博會
[3] 全球集成電路產業綜合競爭力百強城市白皮書.世界集成電路協會
本文來源于星船知造出自物流指聞 ,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