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事,能同時影響4億種地農民的收入情況和全國14億人口的生活品質——農產品上行最致命一環——產地供應鏈。在大家都更追求品質、健康的今天,產地供應鏈迎來新的發展可能。8月17日,由物流指聞主辦,以“逆勢重構”為主題的“第11屆全國生鮮供應鏈總裁峰會”在杭州開幕,來自產地、技術、平臺、渠道、城市保供、鄉村振興等不同環節多個領域的的創新者、創造者、創業者共同展開思維碰撞。同以往一樣,物流指聞將演講嘉賓精華進行梳理,嘉賓演講全文也將在后續發布。
01
新形勢下:中國農業的拐點與洗牌
當前中國經濟面臨多重挑戰,包括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的不同發展態勢、以及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等問題。農業作為國家經濟的重要部分,在新的經濟形勢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轉變和調整。在漢森供應鏈董事長、農特總裁 黃剛看來,在今天這個新形勢下,中國的農業正在經歷一個拐點,這個拐點里有很多變數。1、從國際形勢、實體經濟、消費降級的大環境下,未來5年,農村人口城鎮化,城市中產返鄉投資農業,城鄉“雙向對流”換血時代到來。2、未來中國,最大的增量市場在下沉市場。農村有巨大的消費能力,從拼多多市值超越阿里巴巴就能看出,拼多多在下沉市場的機會。針對所有做農業的,做農產品上行的企業及個人來說,抓住農村的新消費,是我們要思考的。未來的農村經濟如何發展,重要的是“如何生產優質農產品?如何賣對消費者(交易+交付)?如何吸引城市人到農村?”這“3大要素”。
3、未來的新農業,可能會出現的“拐點”:農村老齡化倒推鄉村振興產業化;土地越來越集中使得農業生產專業化;地方國企逐步涉農,導致農村資源資產化;大量第三方農服公司發生變革,農業服務社會化;未來的產地供應鏈智能化、數字化是一個大的趨勢,背后就代表了農業面臨一個拐點,產地供應鏈數字化。4、種業拐點,利用種源控制產業,形成商業壁壘、種業+種植技術深度捆綁、大渠道帶著種業來做產業。種植技術拐點,技術規模化生產、新技術降低用工成本、產品標準化、差異化形成營銷賣點。渠道關系拐點,采銷關系逐漸走向包園關系最后共建合伙關系。新思維團隊拐點,未來的企業能否吸引年輕人、留得住年輕人,建立起95后、00后的企業文化是企業能否走的長遠的關鍵。
5、未來,每一個產地供應鏈都應實現從產品到商品,甚至到爆款的一個邏輯。技術構建起行業技術壁壘,打造區域公用品牌,深度捆綁渠道關系。
02
平臺電商與傳統大渠道需要什么樣的農產品基地供應鏈
近年來,隨著電商行業的迅猛發展,農產品供應鏈正逐步向線上遷移。傳統超市與電商平臺間的合作亦成為一種趨勢,旨在發揮各自優勢,共同促進農產品供應鏈的整體效能提升。在果樂樂 CEO 陳功偉看來,電商新零售模式有其渠道優勢,社區電商“預售+自提”模式突破原有“時效-成本”二維邊界,是對菜市場、小型超市及小區超市等線下渠道的有效補充。
在電商新零售業務鏈路流程設計中“生鮮銷地倉、生鮮C倉、冷鏈B倉、PC倉”融合是核心,可以貫徹對接傳統次日達、社區團購、TO B、TO C、倉儲等各個環節,存在巨大機會。
可以看到,近幾年活下來的產地倉有三點要素:
1、在本地有運營公司;
2、政府有深度參與;
3、基礎建設配套完善。
電商新零售業務也對農產品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從品質標準,到采收、倉儲、分選、打包加工、交付運輸。
03
新技術驅動生鮮產地供應鏈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企業必須深入了解和適應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制定靈活有效的商業策略以維持競爭力。對于現在大家常談的消費者降級,綠萌科技副總經理 李君給出了獨特的觀點。李君認為,消費者降級其實就是消費者升級,是購買人的主體、思維、想法發生變化。消費升級主要集中在“圈層消費、個性化消費”兩種模式,而消費者的三個要素體現在看過程、看標準、內部呈現三部分。
消費者給產地供應鏈帶來了三大變化。首先,體現在供應鏈整合方面,這背后蘊藏著各個環節相互賦能、資源共享,但同時,也是強者生存的激烈競爭環境。其次,消費者推著標準化升級。李君認為,一定要做行業認同、客戶認可的標準化升級。第三點,數字化賦能的呈現,用數字定義標準、用標準提升品質、用品質成就品牌。未來,果蔬等行業將更加注重數字化和自動化,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化、智能化的轉型。在面臨挑戰時,通過優化供應鏈管理、實現數字化轉型以及技術創新可以有效提高企業的效率和競爭力。
04
全球農業產業產地供應鏈標桿案例
從2016年開始,物流指聞就開始了全球考察之旅,去學習國外經驗,是取經,也是避坑。2月去美國加州,6月在日本,一路從新瀉到東京,從神奈川到愛知縣名古屋。指聞科技總經理 李雙竹 對美國和日本產地供應鏈模式做了分享。1、愛知縣JA:工業反哺農業,地產地銷+直供都市圈。(點擊文字查看)2、秦野JA:“自產自消、地產地銷”,都市農業,產地直供新范式。秦野農人的平均年齡55歲,直營店的售價是農戶定。3、甘樂富岡JA:家庭農場,城市直供,每天將2萬件農產品直送東京。專研如何通過簡單的改變,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農協只做的關鍵要點的控制。(點擊文字查看)
4、TaylorFarms模式:數百農場,直供中央廚房+全渠道分銷。(點擊文字查看)
李雙竹認為,產地供應鏈從來都不是展廳里的無人機,而是用最適合的方法延長農產品的呼吸。不讓工具變為道具,無論是400萬家庭農場,還是大規模農業企業,都應讓產地供應鏈成為每個產地的標配。
05
產地直供+城市保供,農產品供應鏈的當下與未來
而在消費市場端,隨著內循環的發展,城市將蔬菜保供作為重要布局,“城郊大倉基地”布局驅動之下,“城郊大倉基地”集倉儲、分揀、加工、包裝等功能于一體,應急保供、平時服務,成為銷地生鮮供應鏈的新業態,以“城郊大倉基地”為代表的銷地供應鏈正加速成為中國各大中城市的一種新型重要民生保供措施。
這次也是物流指聞第一次將城市保供和產地直供的代表企業邀請上臺,到一個圓桌里一起討論。圓桌論壇由漢森供應鏈董事長、農特總裁 黃剛主持,杭州市農業發展集團 董事長 沈楊根、上海市現代農業投資發展集團 戰略規劃部部長 金峰、安吉農科區招商部部長 余志平、湖北惠隆生態農業 總經理 杜越帶來了精彩分享。就:1.全國城市農產品保供的現狀和模式;2.向上走,如何與上游農場建立深度合作,挑戰和機遇有哪些?3.向下走,如何與多渠道共生,實現差異化的服務?4.普通的農業產區、農場,如何與保供企業合作?5.未來3-5年,城市保供平臺的發展趨勢?等問題探討了產地直供+城市保供的農業發展趨勢。
06
新需求驅動下的產地供應鏈重構
物流指聞的老朋友,中糧科工商管中心副總經理 白光利今年帶來了“新需求驅動下,產地供應鏈如何重構”方面的思考。1、全社會的信息繭房出現了大問題:產業鏈孤島現象嚴重:產銷脫離、信息斷鏈、國內外環境不同;業態落后,資產閑置;交通詬病,城市痛點;食品安全無保證。2、掌握當下大農業趨勢:K型發展新趨勢(消費下滑、渠道下行、經營下沉、模式下流)、和美鄉村新趨勢、統一市場新趨勢、發展化債新趨勢、運營當先新趨勢、作風務實新趨勢。
3、企業發展全方面重構:發展賦能(人才、科技、政策、資本、資源);市場重構(定位、賽道、產品、品牌、營銷);經營重構(理念、模式、數字化組織重構、渠道重構(看產品)、技術重構);理念重構。
07
產地直供標桿案例1:久久為功,治沙成田
做有機最大的擔心就是種出了好東西賣不出去,更何況是地處偏遠的荒漠里。是什么樣的底氣,讓圣牧敢向沙漠要訂單,又是什么樣的模式,讓圣牧可以在沙漠腹地建立起標桿有機農場、牧場?
內蒙古源漠有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圣牧有機農品) 營銷及供應鏈負責人 喬兵表示,從2009年到2013年,圣牧開始實地勘探、艱難試種,2013年秋天,圣牧草業人挺進烏蘭布和沙漠。
從09年到現在,圣牧有了很大的改變,打造生態循環、數智工業,建立了11座蓄水庫,修路192km,架電280km;飼草供給奶牛100,000頭,有機牛奶330,000噸,有機肥200,000噸......眨眼15年,把不可能做到了一定能。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圣牧打造的沙漠生態有機農業,每年為3000萬家庭提供有機供應鏈服務:有機種植(450000畝);有機養殖(奶源、牛肉);有機農業(農品、藥材);有機加工(牛奶、奶粉)。
08
產地直供標桿案例分享2:一粒青裸的蛻變
達瑪花藏語意為杜鵑花,當地人稱羊角花。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達瑪花創始人央京帶頭試水高原農產品電商,帶領上百戶村民與市場接軌,把高原地區綠色健康的食材銷往全國。從2016年到現在,達瑪花全流程打造高原農產品上行供應鏈。央京介紹,青稞是高原藏區里離天空最近的植物,在青藏高原種了約400年,從物質延至精神,形成特色青稞文化。獨特地理環境賦予青稞獨特品質,營養豐富,含多種營養成分,是當地農業重要支柱。
但同時,高原農產品,沒有標準、沒有認知,很難走出市場。針對這些痛點,達瑪花應運而生,成立品牌化農特產品,開展規模化種植;建立基地,流轉1200畝土地,實現全程現代化農業;打造青稞良種示范推廣基地;拓展銷售渠道,實現“線上+線下”結合。
國內的糧食已經達到一定峰值,現在不能盲目追求產量,食品安全質量是最主要的。達瑪花堅持品牌化發展道路,讓青稞變成大健康產品。
09
產地直供標桿案例分享3:番茄產地如何做好產地供應鏈
番茄既可以作為蔬菜消費,也可以作為水果食用,當今消費者對番茄口感的要求也在變多。農夫天下 王貝貝帶來了“番茄產地如何做好產地供應鏈”的分享。
農夫天下智慧園區位于山東省青島市平度市明村鎮巡棧村,方圓5000畝核心種植區域,地處核心種植區,北緯36°,農作物黃金種植帶,鹽堿地、咸水、保證了產品的可靠性和質量。園內自主經營種植管理釜山88小番茄,年產果實500萬斤以上,帶動周圍2000余戶農戶增收脫貧。
為保證產品優勢,農夫天下全部自營種植管理。使用12條光學選果線分辨果形、大小、糖度,日選果可達每天20萬斤以上,精確分揀,保證了每顆果子的質量。在物流運輸方面,使用自有專利產權可循環周轉框,自有冷藏車120輛,全程冷鏈運輸,以最快的速度到達全國21個銷售市場。
10
產地直供渠道,如何實現完美雙向奔赴
產地和渠道,到底是個什么關系,甲方乙方、親密戰友、還是冤家,如何實現完美雙向奔赴?在第二場圓桌論壇環節,主持人中糧科工商管中心 副總經理 白光利,同北緯47°品牌市場中心總經理 華靖;北京易同云網科技 豐為農業 董事長 許峰;尖堅簡科技創始人、總經理,本來生活集團戰略咨詢顧問 劉有才;零售行業資深采購管理專家、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有機培訓講師 劉良超;南京牛魔王農業 水果新媒體聯盟發起人 南京城的魚哥帶來精彩分享。
一、農產品自身就有商品的屬性,農產品如何變成一個進行正規流程渠道、進行全國大流通的商品,是我們要思考的話題。二、規模化、標準化、品質化、品牌化,四個化不同人有不同選擇。我們現在最缺的是,規模大了,標準沒達到,品質下降了,品牌虛勢大。小規模就打小的市場,或者專門特殊的銷售渠道。三、現在已經有很多區域產出同一個產品,整個區域都想著打品牌,但是唯獨沒有人搞產業鏈,這個會造成整個產區的崩潰。區域產業鏈的建設,會使每個環節都是專業的人,每個環節的分工都非常飽和,才能真正擁有競爭力。四、高品質是第一位的,未來一定是數字化、智能化的高品質。五、注重功能性,拋開初級農產品的思路去做農業。六、水果是奢侈品,水果是改善型的產品,好吃是水果選品基本標準。風味、健康是水果行業選品的新趨勢。不能只用一個指標來衡量。七、根據自己產區的特性打造爆品,要有自己的核心產品。八、零售端賣的是精神需求,賣的是情感。我們現在很多優質的存活下來的,做比較好的零售端都需要素材,都需要場地溯源。他們需要用視頻、文字、圖片、各種案例去打動消費者。
10
未來5年農產品供應鏈變革的關鍵
峰會結尾,漢森供應鏈董事長、農特總裁 黃剛分享了未來5年農產品供應鏈變革的關鍵點。商機在哪里,怎么才能抓住?一、關注國家戰略。
二、無人農場時代到來,怎么和同行做出差異化?未來農業機器人將逐步取代人工,徹底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未來的農民都是科技型職業農民;今天的返鄉創業者,在返鄉之前去學習利用人工智能機器人干農活的專業技能, 返鄉后可以打造一個智慧農業的服務公司。未來,科技農業在中國會有大量的應用需求。三、過于注重產品運營而忽略了內容運營。未來農產品供應鏈運營是內容供應鏈+產品供應鏈的“雙鏈”協同。要把過程呈現出來,讓更多人了解。四、所有的農業產區都應該生產內容,素材就是流量,不撿白不撿。短視頻真正規模化的帶貨,不是帶toC,而是toB;任何一個農場都需要打造自己的IP,再引流私域。
五、未來健康、安全、高品質的農產品一定是剛需。中產家庭的需求集中在高端優質農產品。六、新農業模式快速轉化,因此也要快速“抄作業”。將某一地區的優秀模式,“拎包入住”到新的產區,提供一系列服務、技術、管理、運營。為當地老百姓提供新的收益。
11
指聞新供應鏈深度服務產地供應鏈
本次活動現場,指聞科技與綠萌科技、正基塑業、發網聯合成為生態合作伙伴,深入國內農業產區,打造標桿產地供應鏈服務。
與此同時,指聞新供應鏈智庫正式啟動,齊聚全國頂級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專家、日本農協產地供應鏈專家,智庫的首批專家分別是:
白光利 資深供應鏈實戰行業專家,中糧科工商管中心 副總經理;劉有才 資深企業戰略專家,尖堅簡健康科技創始人、總經理,本來生活集團戰略咨詢顧問,江蘇新農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陳功偉 北京果樂樂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現為某大型零售公司商業顧問;張安明 日本農業經濟專家,日本東京大學,農學博士。從事中日兩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研究超30年;吳國慶 供應鏈實戰專家,多年有機、生態農業實戰經驗;黃剛 資深新供應鏈戰略專家,漢森供應鏈董事長、農特總裁。
本文來源于物流指聞,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