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這家工廠,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根“大煙囪”。
高約幾十米,在周圍一片低矮的廠房里顯得格外突出,整體呈四方形,直直插入天空。
“大煙囪”有個正式的名字,名為馬牌塔,就建在馬牌輪胎工廠里,專門用于收集輪胎生產過程中的硫化廢氣。相比普通的排煙手段,高聳的馬牌塔能將處理后的廢氣送入更高的空中,減少對附近的影響。
像這樣有點“怪”的設施,在位于合肥的大陸馬牌輪胎工廠里還有不少。
比如電。大陸集團中國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湯恩告訴我們,合肥工廠已在廠房屋頂上鋪設了約20萬平方米的太陽能光伏電板,到今年底,合肥工廠的太陽能年發電量將達到2700萬千瓦時,可為目前的工廠生產運營提供18%的電力需求。
工廠里甚至還有一座儲能電站。大陸馬牌輪胎合肥工廠總經理王小驥說,儲能電站的總體設計規模42000度,“在安徽省客戶端的儲存規模來看是最大的。”通過儲能電站,工廠能夠做到自身電力的分布調節,并且助力整個社會調節峰谷用電。
再比如水。工廠里有一座污水處理站,所有廢水經過處理之后,可以用作消防用水,或者是廠區綠植的灌溉。
這就是大陸馬牌輪胎工廠的全部嗎?探索的旅程還遠遠不止。
01
輪胎產能供不應求如果說可持續發展是第一個標簽,走入其中就發現,標簽還可以有很多,比如供不應求。
湯恩告訴我們,大陸馬牌輪胎合肥工廠成立于2009年9月,是大陸集團在華投資的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輪胎生產基地,總投資額近10億歐元。
工廠于2011年5月正式投產, 目前已有超過9000萬條輪胎從這里下線。
過去13年來,大陸馬牌輪胎合肥工廠的產量快速增長:2015年5月,工廠的累計總產量突破1000萬條,2023年12月突破了9000萬條——從0到1000萬條,用了4年;而從1000萬到9000萬,只用了8年。
“去年中國汽車產銷量首次突破3000萬輛,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海量的市場,除此之外,中國汽車在電動化、智能化方面已經走在全球前列,我們可以通過在中國市場開發迭代技術來滿足中國乃至全球客戶的需求。”湯恩說。
在合肥工廠生產出來的輪胎,不僅賣往全國,也供應海外市場。
供不應求的市場需求下,工廠持續擴張。繼2013年和2017年完成了2期與3期工廠擴建之后,2024年6月20日,四期擴建項目正式投產。
按規劃,在2027年滿產后,每年1800萬條乘用車和輕型卡車輪胎將從這里下線。
為了更高的產能,自動化必不可少。
我們在剛剛建成的四期工廠里了解到,所有轉運環節由AGV小車完成,不再通過傳統的人工搬運,一方面減低了對員工安全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運輸效率。
在核心環節之一的硫化車間,自動化的程度更高。成型的輪胎通過運輸帶和機械手,被一個個送入每個硫化機,這個環節已經實現了全自動化。隨后通過兩道去除氣味的處理工藝,檢測合格的輪胎就可以進入市場。
“四期新廠房落成投產,這不僅是大陸集團在中國市場發展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也彰顯了我們對中國市場的堅定信心。”湯恩說。
湯恩透露,未來工廠仍有擴建計劃,具體節奏視市場需求而定。
02
助推業績走高馬牌輪胎工廠產能的供不應求,背后是一個火熱的輪胎行業。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狹義乘用車總量同比上漲9.2%,同期輪胎銷量也達到了3.93億萬條,同比增長20.7%。
這推高了大陸集團的財務表現:2023年營收達到414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253億元),同比增長5%;凈利潤為12億歐元(約合人民幣94億元)。
作為全球著名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大陸集團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排名第362位。按照預測,2024年的大陸集團銷售額約為410億歐元至440億歐元,調整后的息稅前利潤率約為6.0%至7.0%。
其中輪胎子集團的銷售額占1/3左右,預計能達到140億至150億歐元,調整后的息稅前利潤率約為13%至14%,利潤率在行業內屬于較高水平。
2024年一季度財報顯示,輪胎替換業務的表現尤其強勁,大陸集團預測,未來幾個月輪胎的市場需求預計將有所增長,輪胎子集團也將因此受益。
據中國橡膠工業協會的數據,每輛轎車配備5條輪胎,更換周期為3.3年,因此每輛車每年需要更換1.5條輪胎。卡客車的配備輪胎數量更多,平均更換周期更短。由于輪胎替換市場具有消費剛性,通常表現出更強的需求增長彈性和抵御需求下降的韌性。
截至2023年12月,中國汽車保有量達到3.36億輛,龐大的汽車市場體量創造出對輪胎的長期需求。
電動汽車輪胎也為大陸集團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2023年,大陸集團首次向全球銷量最高的10家純電動汽車制造商提供輪胎,同時,也首次為亞太地區5家銷量最高的電動汽車制造商提供原配輪胎。
“這幾年馬牌輪胎在原配市場當中,特別是新能源汽車配套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大陸馬牌輪胎中國區原裝配套事業部總經理徐喬說。
徐喬告訴我們,新能源汽車對輪胎的要求不同于傳統汽車,主要體現在外型、低滾阻、低噪音、高耐久等方面。扭矩輸出以及靜音要求,都對輪胎的制造工藝和研發帶來挑戰。因此,輪胎企業必須加強對新能源汽車輪胎的研發和生產,以適應市場變化。
本文來源于出行一客出自物流指聞,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