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當餐飲行業整體利潤率下滑至3.5%、頭部企業閉店率突破20%時,一家定位大眾消費的中式餐飲企業——小菜園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卻逆勢完成港股上市,市值突破百億港元。
其招股書披露的4.2%員工流失率(行業平均為36%)、89.4%門店盈利率的亮眼數據,引發業界對勞動密集型企業管理模式的深度思考。在傳統認知中,餐飲與零售行業長期受制于人力成本高企、人才斷層嚴重、服務質量不穩定等痼疾,不僅是企業發展最大的瓶頸,甚至是能否得以生存的勝負手,而小菜園獨創的"合伙人制+師徒制+賽馬制"三位一體管理體系,為行業突圍提供了全新范式。
重塑生產關系、科學分配機制,成為生存密碼。在餐飲行業平均人力成本占比28%的市場環境下,小菜園通過管理創新將該項成本控制在19.7%。這并非簡單的成本壓縮,而是構建了新型生產關系,將傳統雇傭關系轉化為價值共創體系。其核心邏輯在于打破"資本-勞動"二元對立,通過組織再造讓員工轉變為事業合伙人。
小菜園獨創的三級合伙人體系(見習-高級-區域)將門店股權開放至店長層面。以合肥萬象城店為例,店長王強通過5年晉升成為區域合伙人,個人持有3家門店各15%股權,年收入從12萬元躍升至78萬元。這種"出資不控股"的模式(員工出資額不超過30%),既保證公司控制權,又形成強效激勵。數據顯示,合伙人制門店平均營收增速較直營店高出23%。通過管理層持股,增加了核心人員的企業歸屬感,將企業的利益與自身的利益緊密結合,從另一種層面上也實現了核心員工創業的訴求。
通過ERP系統實時追蹤"人效坪效比",將門店經營數據與員工收益直接掛鉤。南京新街口店服務員李芳的案例頗具代表性:其個人服務桌數、客戶好評率、菜品推薦成功率等18項指標構成"服務價值指數",直接決定季度分紅系數。這種量化評估體系使員工清晰看到勞動成果與收益的正向關聯,門店人效提升37%的同時,客戶滿意度達到92.6%。利用數字化價值評估實現科學分配革命。
構建標準化傳承體系,用工業革命的的思維做服務業。小菜園將制造業的標準化理念創造性應用于人才培養,構建了"師徒制×數字化×場景化"的立體培訓體系。這種工業化的人才復制能力,使其在3年內實現門店數量從87家到348家的跨越式增長。
傳統餐飲業的師徒制多依賴個人經驗傳授,小菜園則將其升級為標準化生產流程。每個崗位設置7級技能認證體系,師傅帶教成果與晉升直接掛鉤。比如炒鍋崗位,從基礎的火候掌握到特色菜"農家紅燒肉"的246道工序分解,形成可視化的教學圖譜。這種"技能模塊化+考核數字化"的模式,使新員工培養周期從行業平均的3個月縮短至28天。不僅繼承傳統師徒制的授業模式,同時利用量化的考評體系,將“授”與“受”的成果剔除人為因素客觀呈現,較好的解決了傳統師徒制的種種弊端,還能保證出師徒弟的合格“出品”,使門店菜品質量的得以全面保證。
投入千萬級資金建設的"小菜園餐飲學院",1:1還原門店運營場景。學員在模擬營業高峰期的壓力測試中,需在43秒內完成桌位引導、菜品推薦、異常處理等全流程操作。這種軍事化訓練使員工上崗首月客戶投訴率降低至0.3%,遠低于行業2.7%的平均水平。嚴格的培訓是優質服務的基礎,小菜園在品質與服務兩個最重要的環節,以工業革命的流程化思路將不可控變為可控,僅此一點就需要我們學習和借鑒。
重建賽馬機制,從低級競爭升級為共生組織生態。區別于傳統末位淘汰制,小菜園的"三維賽馬機制"重建了動態平衡的競爭生態。在杭州區域門店競賽中,排名并非唯銷售額論,而是綜合顧客復購率(40%)、成本控制(30%)、員工培養(30%)三維指標。這種設計有效避免了惡性競爭,同區域門店及門店員工不在僅關注經營業績,而是打造每位員工全方位經營、管理和服務能力。
引入游戲化的"段位晉升"系統,員工可通過完成特定任務獲取"經驗值"。例如服務員張磊通過開發"兒童營養套餐搭配方案"獲得5000經驗值,提前晉升銀牌服務員。這種即時反饋機制使00后員工參與度提升62%,創新提案數量同比增長3倍。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打馬使其快跑,不僅是員工的噩夢,也是管理者的痛點,如何讓員工為企業經營水平持續提高自動自發的貢獻力量和提供建議,小菜園為我們提供和很好的案列。
小菜園模式對零售行業的借鑒價值,在于其成功破解了"規模不經濟"的魔咒。據統計,零售企業員工年流失率高達45%,而培訓成本約占營收的2.3%。三制一體模式提供了可復制的解決方案。
一、零售企業可建立"門店合伙人+區域培訓中心+數字化評估"體系。
屈臣氏試點"店長合伙人計劃"后,單店業績提升19%,店長任期從平均1.8年延長至3.5年。關鍵在于設計合理的股權進退機制,既保證激勵效果,又避免過度稀釋企業控制權。
二、服務標準化升級
借鑒制造業的FMEA(失效模式分析)方法,建立零售服務風險管控體系。名創優品將收銀流程分解為7個步驟23個動作,通過AR技術進行模擬訓練,使收銀差錯率降低至0.07%。
三、數字化轉型下的管理進化
小菜園投入營收的1.2%用于數字化建設,開發智能排班、AI巡店等系統,其價值不僅在于效率提升,更在于構建數據驅動的決策體系。銀泰百貨通過"智能導購"系統,將顧客動線數據與員工服務軌跡匹配,優化專柜布局的同時,使導購業績提升27%。利用AI情緒識別技術分析客戶服務場景,某家電賣場通過監測顧客微表情,將銷售轉化率提升15%。這種技術賦能使得標準化服務更具人性化溫度。
在人口紅利消退、Z世代成為消費主力的新環境下,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競爭正從資源爭奪轉向組織能力較量。科學分配機制、員工培養機制和員工評估機制是企業穩定向上的基石,小菜園的三制一體模式證明,當企業將員工從成本中心轉化為價值創造主體,構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成長共進"的生態體系,完全可能實現逆周期增長。對于零售業而言,這場管理革命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發展的必答題。其核心在于找到標準化與人性化、效率與溫度、競爭與共生的動態平衡點,這或許就是商業重構的組織密碼。
本文來源于零售圈出自物流指聞 ,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