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家具、家電被稱為外貿出口老三樣。其中,服裝是2023年我國僅有的兩個出口規模超萬億的類目。據海關總署統計,2023年我國服裝出口達1.12萬億元。
這個萬億出口賽道是中國眾多全球化品牌的孕育場。僅僅蘇州虎丘的婚紗產業,就造就了“跨境電商第一股”蘭亭集勢,將SHEIN送上馬,為黃崢創立拼多多帶來一桶金。
這個萬億賽道也是中國企業外卷最血腥的角斗場。SHEIN、阿里巴巴、字節跳動和拼多多這四大出海巨頭,他們的外卷正是從服裝賽道開干的。
2021年6月,阿里巴巴創立快時尚獨立站AllyLikes。2022年9月,拼多多旗下Temu以服裝為核心類目登陸美國,隔幾天,字節跳動也宣布正式上線快時尚跨境獨立站IfYooou。
回頭來看,AllyLikes和IfYooou已經隕落在歷史長河中。不過快時尚獨立夢碎,巨頭們旋即轉入了平臺之戰。
2023年5月,SHEIN正式在美國開啟了平臺模式。2023年9月,TikTok電商在美國上線了全閉環,服裝很快躋身第一類目。2024年2月,速賣通在首頁開辟了女裝頻道Viva,開始重金投入服飾品類,菜鳥也開通“跨境服飾專線”護航出海。在全球狂飆的Temu更是與SHEIN持續展開服裝供應鏈爭奪戰。
為何服裝賽道成為了各方全球化棋手必爭的“急所”?在這個巨頭虎視眈眈戰不休的賽道,中小企業還有生長的機會,是否能“隔岸觀火”?
本期「貿行四海」將通過選取數家代表性品牌,介紹他們的出海方法論,來為大家分析這場萬億賽道上的怒海爭鋒。
01
服裝賽道為啥成了四巨頭的“急所”?
急所,急于搶占之處。發源于圍棋術語,是指下棋時馬上需要處理的地方,往往是影響攻守,死活,大局的必爭點。
出海四巨頭之所以將服裝賽道視為“急所”,正是看重此處是繞開亞馬遜,攻入歐美電商市場的捷徑。
一直以來,亞馬遜通過打造正循環的飛輪效應,造就了穩固的“馬奇諾防線”,穩坐住了全球電商一哥的鐵王座。
亞馬遜飛輪效應
不過亞馬遜的“飛輪效應”并不是處處都顯靈。嘉御資本創始人衛哲在與品牌工廠對話的時候就指出,亞馬遜把自己理解為超市,所以它是以單品割裂,把整個平臺當做一個店鋪管理。
品類決定一切,只要是有產品組合的,亞馬遜都不友好。在衛哲看來,SHEIN的成功,就是因為服裝品類亞馬遜不友好。
據2020年的一份調研顯示,服裝品牌是亞馬遜推出自有品牌最多的品類,共計超過1萬種產品,約占亞馬遜自有品牌總和的一半。但亞馬遜服裝服飾類的銷售額中,僅有9%來自其自營品牌。
除了非標和講究產品組合,服裝類目還有第二大特點是消費高頻。根據Kantar統計,2019年美國消費者人均每年購買65件衣服,僅排其后的英國消費者人均購買50件新衣。
獨立站資深賣家介紹,很多企業都想打造一個自己說了算的獨立站,但獨立站很挑品類,只有所運營的品類可以產生高頻消費和高回購,才能維持獨立站的高投入,保持健康運營。
服裝類目對亞馬遜不友好,但是對獨立站很友好。據Builtwith數據顯示,2022年Shopify 上最受歡迎的品類第一是時尚,有超過 100,806家商店出售,第二是服飾,約有81,666家商店,第七是女裝約有33298家商店。
從廣義上說,時尚、服飾、女裝,都是服裝類目的細分子類目。顯然,服裝是Shopify當之無愧的第一類目。
02
中國服裝品牌出海的四個樣本
市場夠大、消費高頻、亞馬遜又控不住,服裝賽道自然成了巨頭們必爭之地。
以服裝類目為支點,四大中資出海平臺們急速逼近亞馬遜。據SensorTower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Temu和SHEIN的下載量首次超越亞馬遜。
另據data.ai統計,從活躍用戶上看,在2023年全球購物類APP活躍用戶排名中,亞馬遜仍居榜首,而SHEIN上升三名位列第四,Lazada和Aliexpress、Temu分別位第五、第七位和第十二位。
被“圍剿”的亞馬遜也以降低抽傭來爭取民心,宣布從2024年1月起,把售價低于15美元的服裝產品的抽傭比例降至5%;把價格在15-20美元之間的服裝產品的抽傭比例降至10%。此前,這兩類產品的抽傭比例均為17%。
那么平臺巨頭們打生打死之際,眾多的中小服裝出口企業又該如何自處呢?
本文我們將以“SHEIN、賽維時代、安踏、Art by Physicist”四家品牌為樣本,結合貿行四海的品牌研究方法論,拋磚引玉,與大家一起討論“如何與SHEIN怒海爭鋒”。
03
品牌出海先要選好生態位
相信每一家從事全球業務的企業創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個全球化的品牌夢,無論是跨境電商賣家,還是中國出海品牌,還是傳統外貿公司。
不過根據過往與圈內的交流情況,「貿行四海」發現,一提到品牌出海,很多朋友不自覺地把所有的品牌混在一談。甚至很長一段時間,跨境電商行業是以銷售額來排隊吃果果的,百億大賣、十億大賣、億級大賣、中小賣家。
實際上,想探出品牌出海這條路的企業,在起步之前,就要做好自身的品牌規劃,鎖定自身的生態位。
如上表所列,「貿行四海」選擇了四家處于不同生態位,在各自生態位都極具特點和優勢的品牌,來為大家侃侃生態位。
1.SHEIN-全球快時尚的鏈主企業
在2014年中國跨境出口電商還是悶聲發大財的階段,SHEIN就選擇走向前路荊棘的窄門,將目標先設定為了“線上版ZARA”。如今,SHEIN已躋身全球四大時尚品牌,比肩ZARA、H&M和優衣庫。
2023年4月,SHEIN在巴西市場試水平臺模式后,于當年5月在美國市場推出平臺模式,走上了“自有品牌+平臺”雙引擎發展模式。SHEIN也正式入列平臺之戰。
2.安踏:聚焦運動服裝賽道的垂類霸主
這家“不想做中國的耐克,要做世界的安踏”的品牌,從2019年以來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速。2019年安踏聯手騰訊、方源資本一起收購了全球知名戶外品牌始祖鳥、薩洛蒙的母公司亞瑪芬。
2021年,安踏發布了新十年戰略,將“單聚焦、多品牌、全渠道”戰略升級為“單聚焦、多品牌、全球化”。
2023年2月,安踏集團成立了東南亞事業部,在東南亞數國開展了直營零售業務。安踏集團也宣布將在今年3月6日在美國市場進行安踏ANTA品牌產品的第一次發售。
3.賽維時代是從性價比至上,走上品牌之路的跨境電商品牌代表
2012年,賽維時代的創始人陳文平、陳文輝鎖定服裝賽道,一邊以“大量開店,海量鋪貨”的店群模式搶占市場份額,一邊積極打通服裝上下游產業鏈。
既要又要的賽維時代,如今產品已經涵蓋服飾配飾、百貨家居、運動娛樂、數碼汽摩四大品類,孵化出了15個年銷售額過億的品牌,還有眾多年銷售額過千萬的品牌。
僅就服裝賽道而言,賽維時代旗下的內衣品牌Avidlove、家居服品牌Ekouaer、男裝品牌Coofandy的多款產品都穩居Amazon Best Sellers細分品類前五。
4.Art by Physicist是全球新一代DTC品牌的代表
創始人Kitty Yeung楊凱蒂是哈佛大學應用物理學博士,常年生活在德國。這位物理學霸同時也對藝術與時尚有著極大的熱情。起初Kitty只是將可穿戴科技時尚的項目作為自己的愛好,后來隨著各界關注度越來越高,她創建了自己的可穿戴科技時尚品牌“物藝”(Art by Physicist)。
與前三家品牌均是背靠中國供應鏈,從中國走向全球不同,物藝一開始就是全球化品牌。該品牌與 ARMOR ASCA 合作開發太陽能服裝,得到微軟的投資,致力于用科技+時尚的結合,讓衣服也帶上電。
04
不同的生態位有不同的品牌出海方法論
選擇了不同的生態位,自然要匹配對應的方法論。
還是先從SHEIN說起。從SHEIN的發展歷程來看,「貿行四海」認為有兩個方法論的關鍵詞,一個是“平替”,一個是“連接”。
SHEIN發展伊始選定的平替對象自然就是ZARA了。曾幾何時,ZARA就是快時尚的代名詞。SHEIN起手要做的就是比ZARA上新更快,款式更多,價格更便宜,將快時尚進行到底。
俗話說得好,學我者生似我者死。SHEIN如今的成功,肯定不是簡單地平替,而是用“連接”重構了快時尚行業的價值鏈。
在生產端,從2014年開始,SHEIN便落址廣州番禺,持續打造柔性供應鏈。SHEIN并非簡單地顛覆了傳統服裝流水線大規模生產,而是成為了服裝出口產業的新型組織者。
其通過多年的軟硬件改造協同投入、訂單保障和靈活合作模式,將原本分散在各個服裝工廠的產能變成自身能掌控的產能,如拳在握,可收可放,讓該集中的更加集中,讓該靈活的充分靈活。
在營銷端,SHEIN高度融入歐美潮流文化,是中國服裝全球化品牌中,最早使用網紅KOL的品牌。早期,找海外網紅合作推廣并不需要費用,SHEIN大面積給KOLL(社交賬號只要擁有5000粉絲)免費贈送衣服,大大降低營銷成本不說,還在年輕消費者心里種了樹,逐步成為了歐美年輕人的心頭愛。
2021年開始,SHEIN又推出了“SheIn X”設計師孵化計劃,為年輕設計師提供出頭天的機會,并將供應鏈優勢開放給包括Forever21在內的品牌商、時尚雜志。2023年,SHEIN 表示,計劃未來幾年在巴西投資約1.5億美元,與當地2000家服裝制造商建立連接、形成供應網絡。
正是通過重構價值鏈,建立“連接”關系,SHEIN充分調動了國內海外兩個市場的資源,成為了全球快時尚的鏈主企業。
05
與SHEIN爭鋒,要學會“隔岸觀火”
安踏在品牌全球化上,選擇的方法論,「貿行四海」將其概括為“不動如山,侵略如火”。
在2020年坐穩國內運動服裝第一把交椅之前,安踏主品牌一直專心國內市場的攻伐。
國內“安踏”守正,但在全球范圍安踏可是知名的“并購王”。
2009年,安踏拿出當年凈利潤的三分之二,用6.5億港幣從百麗國際的手中收購了意大利運動品牌斐樂(FILA)中國區的專營權和商標使用權。
2015年,安踏收購了位于俄羅斯以及東歐市場的運動休閑品牌Sprandi(斯潘迪),兩年后又收購了韓國高端戶外品牌KOLON SPORT(可隆)。
2019年,安踏牽頭組建合資公司,以46億歐元,完成了對國際知名運動公司亞瑪芬體育集團的收購,創下了中國服裝行業及體育用品產業史上“最大一筆收購”。根據事后安踏集團發布的2019年財報,當年安踏集團的凈利潤為54.25億元。
對此,丁世忠曾對外表示,“目前中國企業30年之內,幾乎沒有一個可以運營出一個亞瑪芬這樣的國際化品牌。”
正是通過一次次并購,安踏目前已經形成了專業運動、時尚運動和戶外運動三大品牌群,大步邁向“世界的安踏”。
2021年,安踏發布了新十年戰略,將“單聚焦、多品牌、全渠道”戰略升級為“單聚焦、多品牌、全球化”。這一次,不動的是單聚焦運動服裝這個類目,全球化上則是如火如荼。
橫向連接,走鏈主之路的SHEIN,與縱向聚焦,醉心垂類霸主的安踏,可以惺惺相惜。同處服裝大賽道的其他企業,要么與之狹路相逢勇者勝,要么就是要另辟蹊徑,學會“隔岸觀火”了。
「貿行四海」在整理《貿行四海·中國品牌全球化報告》中發現,很多出海品牌正通過聚焦服務細分人群的方式,避開與鏈主和霸主們的正面對決,恰如出海四巨頭選擇通過服裝賽道來繞過亞馬遜。
舉幾個栗子,主打男性內衣的DAVID ARCHY,聚焦大碼女裝的BloomChic和Shapellx,定位街頭時尚的Aelfric Eden,他們都是通過鎖定特定人群而得以崛起。
當然,也有企業選擇聚焦細分類目而不斷沉淀品牌資產,如專注真絲類目的百絲特Lilysilk,被稱為“The Amazon Coat ”的歐絨萊Orolay。
值得一提的還有擅長“無中生有”的品類開創者。在國內,白小T生生在有品類無品牌的T恤類目里破土而出,顛覆了人們的認知。而在海外,定位醫療服裝的FIGS獲得了數百萬醫療工作者的喜愛,來自中國的工業安全鞋品牌SPIEZ在成立第二年營收就超過了八千萬。
不同的生活工作方式、使用場景、理念出發,服裝消費還有很多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也有很多的品類還沒有領先品牌。
正如衛哲所說,目前跨境電商上有兩大貨盤,一個是中外通用,一類是海外獨有的,嘉御資本只投專供海外市場商品的品牌。
比如「貿行四海」所介紹的物藝Art by Physicist,就走在了服裝與科技結合的前沿,做出了獨一無二的供給。
全球對環保公益的推崇,也催生了很多不一樣的企業。比如首批使用廢棄漁網再生尼龍纖維生產泳裝的FISCH,用回收塑料瓶做材料生產高顏值環保鞋的深圳品牌VIVAIA。
幾十年間,從三來一補,用“八億件襯衫換一架波音飛機”起步;
到跨境電商興起,中國服裝憑借性價比全球爆賣;
到如今的出海四小龍造船出海,眾多中國服裝品牌在全球競風流;
服裝這個萬億賽道的怒海爭鋒還在繼續,只是我們已經駛入深海。
本文來源于物流指聞,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