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財政部、交通運輸部聯合印發了《關于支持引導公路水路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通知》(簡稱《通知》),指明了今后3年推進公路、水路交通基礎設施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的實施路徑,對于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推進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轉變觀念,深刻認識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內涵
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升級是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深度應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北斗導航等新技術,推動交通基礎設施智慧擴容、安全增效、產業融合,實現交通運輸行業流程再造、系統重塑、制度重構的過程。
一是跳出“基建”,強調交通建設模式的適應性轉變。近年來,各地實施了一批智慧公路、智慧航道等試點示范項目,但大多依托新建、改擴建土建工程實施,規模大、需求強、數字化顯性效益好的在役設施數字化投入普遍不足。從前期調研看,試點示范項目還存在“重建設、輕運維,重硬件、輕軟件,重技術、輕機制”的三重三輕問題,缺乏對需求、場景、建設、運維、機制全鏈條閉環的統籌謀劃、系統創新。因此,加快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要擺脫傳統基建思維,改變以往依靠高投入推動基礎設施通行能力提升的模式,通過數據賦能,以較小資金和資源投入撬動交通基礎設施承載能力、安全和服務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是突出“轉型”,強調流程規則的革命性重塑。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利用新技術、建立新標準、優化新流程、改革新機制,往往涉及多部門、多主體、多環節,使得廣大交通基礎設施運營企業、管理機構“不敢轉、不會轉”。有些地方引進外地的成功建設經驗,但受到本地體制機制壁壘沒有破除等約束,導致“難落地、轉不動”。因此,加快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重點要突出“轉”,需要數字技術創新和組織方式變革共同發力,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推動交通運輸行業流程再造、系統重塑、制度重構,形成交通基礎設施管理服務的新模式新形態。
三是注重“融合”,強調基礎設施質態的結構性改變。交通基礎設施是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公共設施。支持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提升社會公眾使用體驗成為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重要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加快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不能做數字技術的簡單疊加,不能上來就做機電系統設計,而是要從社會大眾的實際需求出發,以場景為牽引,推動跨界融合,打破產業邊界,實現數據技術產品、應用范式、商業模式和制度機制協同創新,使我國龐大的交通基礎設施在融入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后,具備新功能、呈現新形態,引領高質量發展。
系統布局,推進“6軸7廊8通道”一體化提升
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化特征明顯,全網一體化暢通才能充分發揮效益優勢。近年來的智慧公路、智慧航道建設項目多采用分段或單點建設,分布較為零散,缺乏對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大通道和區域路網的統籌布局和系統推進,應用場景眾多且“碎片化”,不利于數字化、智能化效應的充分發揮,難以形成同質化、一體化的公眾服務體驗。
我國公路、水路基礎設施體量大,運行方式比較傳統,相較于鐵路、民航、郵政領域,數字化轉型升級起步較晚、基礎薄弱,升級改造任務較為迫切和繁重。同時,隨著交通運輸需求快速增長,我國公路、水路部分路段能力飽和狀態加劇。基于2022年年底相關數據統計,日均服務水平在四級、五級、六級的繁忙國家高速公路里程約為1.7萬公里,約占通車里程的14%;繁忙普通國道里程約為7.5萬公里,約占通車里程的23%;四級及以上重要國家高等級航道約1.6萬公里,約占規劃總里程的64%。行業亟需通過數字化轉型升級解決繁忙路段和重要航段存在的效率、安全、服務等方面問題。
目前,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空間布局已基本完成,路線里程超過26萬公里,建成率約90%,是我國交通運輸強度最大的骨干網絡。因此,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將聚焦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6軸7廊8通道”主骨架以及國家區域重大戰略范圍內的國家公路和國家高等級航道,以在役基礎設施為重點,選擇公眾需求迫切、交通問題突出的繁忙通道及網絡實施,從而提高交通基礎設施的承載能力、通行效率、安全保障和治理水平,擴大多樣化高品質的服務供給。
協同推進,抓好數字化轉型的重點工作
一是抓好場景規模化應用。堅持問題和需求導向,聚焦小切口,以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應用場景為牽引,以需定建,協同推進數字技術與交通基礎設施深度融合,加快新技術、新場景、新模式的規模化網絡化落地應用,增強一體化、連續性服務體驗。一方面,圍繞公共服務升級,推動基礎設施智慧擴容,加快關鍵節點智慧通行服務、干線通道主動管控和一張網服務新模式等成熟場景應用,推動點、線、面一體聯動和區域有效協同,提升交通基礎設施承載能力和通行效率。另一方面,圍繞行業管理提升,推動基礎設施安全增效,推進實施數字化管養系統、運行監測預警平臺、數字治超及大件運輸全鏈條監管系統、應急指揮調度系統等建設,提高交通安全應急能力和行業治理水平。
二是抓好數據賦能增值。充分發揮數據生產要素作用,將數據從哪來、到哪去、能干什么、如何利用數據賦能等,作為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升級的主線。一方面,加強交通數據資源的有效采集、匯聚、整合,構筑標準統一、分層解耦、融合集成的數字底座,推動基礎數據在不同業務環節有效傳遞共享,統籌應用場景融合創新與集約運行。另一方面,探索建立“數據資源持有權、數據加工使用權、數據產品經營權”三權分置的授權使用機制、市場化流通機制等,促進數據多場景應用、多主體復用,釋放數據要素價值。
三是抓好體制機制創新。數字化轉型是一次根本性變革,
本質上是對原有組織規則、業務規則、信息傳遞規則的打破,要求體制機制進行適應性革新。健全交通、公安、氣象、應急、數據、自然資源等部門間多方協同聯動管理和服務機制,探索建立與數字化轉型升級相適應的治理模式,為主動交通管控、惡劣天氣通行等創新場景落地提供機制保障。健全公路、水路項目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機制,打通項目立項、設計、施工、驗收、運維全過程業務協同管理的數據鏈條,為交通基礎設施可持續維養和長期服務提供基礎保障。此外,要未雨綢繆,加快建立適應大規模數字化設施設備的運維保障機制和安全防護體系。
四是抓好產業生態培育。充分發揮交通運輸超大規模基礎設施網絡、豐富應用場景和海量數據資源優勢,積極推動實施跨領域產業融合發展,重點開展車路云一體化和船岸云一體化試點,為戰略新興產業規模應用、融合創新提供“土壤”。充分發揮交通運輸對相關產業的帶動支撐作用,以產業鏈為紐帶,鼓勵商業模式創新,積極培育智慧交通運營商,助力人工智能、車路協同等數字技術產品落地成熟,支撐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慧交通產業集群。
本文來源于物流時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