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免费一区,sao虎在线精品永久在线,韩国免费啪啪漫画无遮拦免费,精品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

返回首頁

登錄 / 注冊

網站地圖

廣告 廣告

? 新聞資訊

當前位置:新聞資訊 > 物流那些事 >正文
  • 閱讀量

  • 收藏
  • 480
  • 分享

誰殺死了電腦城?

  今年4月底,上海徐家匯商圈TPY中心開業。

  TPY中心的前身,是太平洋數碼廣場二期,曾經的全國電腦城名片。

  太平洋數碼廣場二期的沒落與重生,是電腦城興衰的縮影。

  誰殺死了電腦城?

  01

  巔峰

  電腦城,又叫電子城、數碼城,主要賣3C產品。

  很多人的第一臺電腦、第一個MP3、第一個數碼相機、第一臺打印機都是購自這里。

  除了銷售,電腦城還提供售后服務,相當于一個“一站式”的電子產品大市場。

  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電腦城已經頗為陌生了。

  20年前,電腦城是各大城市的標配,也是當地的地標式商業中心。

  其中的代表,是北京的海龍電子城。

  海龍電子城位于北京的中關村,于1999年12月18日開業。

  彼時,電腦還是個新鮮事物。

  集聚各類電子產品的海龍電子城一開業,就吸引了大量的人流,創造過日客流量超過5萬人次的紀錄。

  數據顯示,從開業到2006年12月,7年間,海龍電子城接待顧客超過7000萬人次,平均年客流量超過千萬人次。

  微軟副總裁來到海龍,看到涌動的人潮后,感嘆道:

  我相信這里是全球最繁忙的店。

  海融電子城人氣之旺,還被北京市旅游局指定為“旅游定點單位”。

  巨大的客流量,帶來節節攀升的銷量。

  巔峰時期,海龍電子城一年的銷售額高達20億元。

  電子城的柜臺租金,也水漲船高,一個柜臺租金要八、九十萬元。

  在上海,位于徐家匯的太平洋數碼二期,也曾風光一時。

  這家于2001年開業的電腦城,鼎盛時期入住的商戶超過400家,商戶一月最多能掙80萬-90萬。

  此外,深圳的華強北、南京的華海3C、石家莊的華強電子世界、惠州的黃塘電腦城等,都是盛極一時的電腦城。

  因為電腦城集聚,很多城市還誕生了電子一條街。

  “北有中關村,南有珠江路”,說的就是因電腦城而聚起的電子一條街,因電子一條街而興起的電子集散市場。

  僅南京珠江路一條街,就集聚電子企業超1500家,成為享譽全國的IT商貿中心。

  可謂盛極一時。

  02

  沒落

  俱往矣。

  電腦城,已經沒落了。

  2015年初,上海太平洋數碼廣場二期,宣布歇業。

  2015年4月,石家莊華強電子世界關門。

  2016年7月,北京海龍電子城宣布停止營業。

  ……

  今天,很少有人再去電腦城買東西了。

  誰殺死了電腦城?

  一是攢機沒落。

  攢機,是一個讓很多人陌生的詞匯。

  今天,我們買的大多是品牌電腦。

  但在20年前,很多人選擇攢機。

  所謂的攢機,又稱為組裝機或DIY,就是自己挑選CPU、主板、內存、硬盤、機箱、顯卡、顯示器等配件,組裝成一臺電腦。

  攢機需要仔細挑選、比對硬件,這就為應有盡有的電腦城帶來了生意。

  之所以要攢機,是因為當時的品牌機價格較高,遠不如自己組裝劃算。

  通常情況下,攢機的價格,要比同等配置的品牌機低一半。

  隨著收入的提高和電腦價格的平民化,攢機的價格優勢不再,慢慢沒落了。

  電腦城的生意也就冷清了。

  二是電商沖擊。

  電商賣3C,有一個天然的優勢:3C產品基本上都是標準化產品。

  只要價格合適、品種豐富、售后有保障,就能吸引大量的消費者。

  事實也正是如此,電商平臺憑借透明且便宜的價格優勢,極大沖擊了電腦城。

  有意思的是,劉強東早年就在中關村創業。

  回顧1998年初入中關村,劉強東感嘆道:

  1998年,我們面對的是匯天華光等光儲存儲行業的“巨人”,這些“巨人”交易額一年至少是幾千萬元。

  2001年,京東也長成了“巨人”,成為中關村首屈一指的光磁產品代理商。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3年后,京東進軍電商。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成長于電腦城的京東,革了電腦城的命。

  三是自食惡果。

  今天,部分電腦城還在營業。

  如果你去購物,剛走到商場入口,大概率會被一群人圍住,問你要不要買電腦。

  這些人不是商家,而是導購,亦可以稱之為黃牛。

  導購的任務是,用強拉硬拽或哄騙的方式將消費者帶到特定的商戶,賺取商戶返給的提成。

  電腦城的商戶,為何要聘用導購?

  這是因為,電腦城的客流量大不如以前,商戶只能依靠導購拉客。

  這就帶來了兩個后果:

  一是導購為了攬客,無所不用其極,給消費者帶來極差的購物體驗。

  二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導購徒增成本,導致電腦城的商品價格顯著高于電商平臺。

  為了賺取利潤,很多電腦城商戶采取偷換概念、以舊充新、以假亂真、捆綁銷售等手段欺騙消費者。

  這些行為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也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電腦城敬而遠之。

  客戶越來越少,電腦城的商戶更加依賴導購,“宰客”的手段越來越狠。

  最終,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市場監管部門和電腦城管理方曾嚴厲打擊商業欺詐行為,但是,惡性循環不破,“宰客”現象難除。

  行業已然巨變,競爭對手沖擊,自身積重難返,電腦城沒落實屬必然。

  03

  轉型

  電腦城,既是城市的商業名片,也是一代人的回憶。

  就此沒落,不禁讓人唏噓。

  電腦城沒有坐以待斃,有的提檔升級、持續堅守,有的脫胎換骨、轉型升級。

  以太平洋數碼廣場二期為例,原址重拆重建,打造成新型的商業中心。

  在正解局看來,堅守也好,轉型也罷,電腦城要遵從兩個原則:

  一是找到產業坐標。

  有人說,海龍電子城直接拉動了整個中關村的IT產業鏈、周邊商業、區域經濟以及科技園區的發展。

  誠然,作為中關村的名片,海龍電子城對中關村、對IT產業的貢獻不容抹殺。

  但需知,海龍電子城亦是中關村IT產業發展的受益者。

  從更大格局上看,電腦城正是在IT產業生態中找到了“集散地”這一坐標,才得以興盛。

  換言之,電腦城的衰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被電商等競爭對手取代了坐標。

  從這個角度看,已經被時代和產業拋棄的電腦城,已無堅守的價值。

  同理,電腦城轉型成功與否,也要看能否在新的產業中找到新的坐標。

  比如,海龍電子城,轉型的方向是打造“智能硬件創新中心”,希望在中關村創新創業的產業生態中找到坐標。

  又如,南京珠江路從電子科技一條街到創業大街,再到城市硅巷,亦與南京整座城市的發展動能轉換同頻。

  電腦城找到新坐標,扎根于產業,才能“枯葉落盡吐新芽”。

  二是回歸商業常識。

  商業的基本常識是什么?

  是誠信。

  今天的電腦城,欺詐橫行,幾乎忘了自己是靠誠信立足的。

  海龍電子城開業之初,就打出了“雙重質保 先行賠付”口號。

  這一規定,比國家電腦三包政策還要早。

  為了先行賠付,海龍電子城自掏腰包,處理客戶投訴。

  當時的統計數據顯示,海龍電子城的投訴率不到1%,投訴解決客戶滿意度達到了98%。

  正是憑著誠信經營,海龍電子城成為北方消費者購買IT產品的首選賣場。

  遺憾的是,今天的很多電腦城把這一常識丟掉了。

  在正解局看來,電腦城無論向何方轉型,誠信經營的常識都不能丟。

  2011年,北京中關村的太平洋數碼城關閉停業,劉強東在微博上寫了一段話:

  寫給太平洋數碼城關閉之時:昨夜和一些友人聊天,一同學說恭喜你們殺死了太平洋數碼城,驚愕!其實不是京東們革了你們的命,而是你們自己!捫心自問,你們做了多少偷梁換柱的勾當?賣了多少水貨假貨?暴打了多少客戶?這是因果報應!

  拋開京東與電腦城的恩怨不談,劉強東的話,確實一針見血。

  對于電腦城來說,不作,可能不死,作,必死。

   本文來源于正解局出自物流指聞,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

關鍵詞: 零售,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