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解耦與耦合度
【解耦】的概念最早來自數學和物理學,表達系統之間鏈接關系要解開。后來在軟件設計方面影響深遠,軟件業認為系統間存在“耦合度”,解耦就是降低耦合度逐步解開
“耦合度”這個詞很好,.....對,典型的就是Oracle和SAP的ERP系統
——SAP是所謂緊耦合度(集成度),倉庫入庫作業報錯可能是賬務問題......
——Oracle是松耦合度(靈活性),賬務怎么錯都不影響倉庫入庫...
2 供應鏈解耦中的【解耦度】與【耦合度】
說回到到供應鏈,通常我們談到解耦就是把耦合度降低解開,
最常見的做法是,半成品與成品生產完全解開,靠猜(各種預測、規則、邏輯)提前生產儲備半成品,然后再等到客戶實際需求來了進行成品生產。
好處是,1 成品庫存降低, 2 柔性供應,實現按實際需求生產
比較典型的離散制造業的Final Assembly總裝配環節(各種組裝工藝方式實現柔性),還有快消品制造業的Pack包裝(用大量包裝形式實現柔性)....
然而即便是解耦,也存在解耦度的區別
解耦度 = 可生產成品種類數/成品總種類數
耦合度 = 無法生成成品種類數/成品總種類數
(以上公式,BT君個人胡亂總結,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可以看下圖
半成品【紅色杯子】,可以通過不同工藝生產3種成品,解耦度60%,有兩種成品在工藝上無法支持生產,
半成品【未上色杯子】,可以通過不同工藝生產5種成品,解耦度100%,可以說哥倆沒啥關系.......
因此,解耦大概也分這兩種情況
半解耦:物理上解耦,但是技術規格未解耦,解耦僅能降低成品庫存
全解耦: 物理上解耦,技術規格也全部解耦,解耦可降庫存,同時柔性供應
3 供應鏈解耦的代價
100%全解耦看起來就很完美,當然技術規格解耦也很難,產品研發技術 ,原材料研發,生產工藝,全部要支持解耦設計,最后供應鏈解耦回歸到要對研發/尋源/工藝上都要進行升級突破。
然而,本文最后要討論的并非如此...............而是.....解耦的弊害!
解耦度低,效果不明顯
100%當然是理想狀況,大部分情況解耦度并不高,制造業的大量SKU/PN在半成品層也是存在大量規格種類,解耦度經常在10%以內。半成品對應可生產的成品非常有限,大量供應維度PN的技術規格在半成品層就已經定下來。
交叉復雜性,帶來的死亡庫存
在存在產品交叉網絡工藝流程的情況下,半成品到成品概念不純粹,有的在不同工藝下,既是半成品又是成品,復雜性會讓解耦度不明確....
在此類情況下,供應鏈解耦帶來的是大量SKU料號庫存碎片化,特別是更新換代時的半成品層級呆滯庫存........始終無法完全消耗殆盡....
因此,對供應鏈效率改善,另一個更為重要的話題是 規劃設計,
工藝設計、產品設計在最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個供應鏈效率的上限,整個系統的復雜性將是當今時代企業面臨的最大困難。
當然很多人會覺得系統會很有效,APS,AI,ML,DL.....面對業務的復雜性,系統的高效與敏感,帶來的將是疊加的復雜性,這并不會變得更好!
本文來源于羅戈網,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文章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