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市場監督管理局就廣州禁止外賣的消息進行了辟謠,聲稱是有媒體惡意曲解了廣州電動車限行新規,但與此同時,另一話題又在大眾心里設下問號——為何這次是市場監督管理局來管控電動車?實際上,外賣的“好兄弟”快遞業也多次面臨同樣困境。
郵政管理局、城管、交通局、監管局等多方管理增加了末端派送的壓力,此次陜西漢中的快遞事件就將地方政策與實際現象的矛盾展現得淋漓盡致,屢次遭受一刀切的快遞企業也終于被逼急了。
01
快遞到底要聽誰的?
到底受誰監管一直都是快遞業的痛點,這邊剛通過郵政管理局的審核,那邊又要面臨市場監管的督導,隨便一道政策下來,對快遞末端來說都是一次大刀闊斧。
因此,由誰定責追責對整個快遞行業管理來說都尤為重要。
漢中快遞事件將這則由快遞三輪車交通管制引起的末端派送與城市交通管制之間的矛盾再次進入大眾視線。要知道,在末端配送中電三輪就是快遞員的腿,但它們的身份卻因合法性等問題,屢屢成為各個監管部門嚴格管控的對象。
當然,漢中快遞事件最后也得到了妥善的解決,但由此展現的監管“一刀切”現象也引起了人們反思。一直以來,快遞都在城市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對其進行正規管控也是各地政府部門的重要工作。如此次漢中市就是因為交通部對電三輪管控太過嚴格而導致,本應是雙方互利的事情,卻給快遞業造成不小的動蕩,歸根揭底還是在于政府管理與實際的脫離。
02
交通載體更新換代
政策能否保證延續性?
實際上,各地關于快遞電三輪管控就沒停止過,僅以北京來說,就經歷了好多次。
2016年,北京市要求對快遞電三輪車進行“三統一”——統一標識、統一編碼、統一投保,之后又升級到了“五統一”及“八統一”等。現下,北京市公安局、交通委、郵政管理局等七部門又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行業使用電動三輪車通行管理的公告》,要求在2024年1月1日對電三輪進行全面管控,實現車有牌,人有證。
北京這次的七部門聯合管理通告下來之后,也為快遞業執行方面打了一針強心劑。其實,網點和快遞員真正害怕不是對電三輪的管控,而是擔心政策是否具有延續性、穩定性。
當今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作為快遞載體的電三輪隨時面臨著被新事物替代的局面,如已經有不少快遞公司開始投入無人車的使用,快遞專用新能源汽車、電動車等也一直在籌備當中,政策調整如何應對快遞新載體的變革,也是未來快遞業需要面臨的難題。
03
快遞路權,路在何方?
盡管說,快遞行業屢次面臨著“無路可走”的局面,但這并非一場完全無法調和的矛盾。從北京的這次管控的成效上來看,要想真正放開路權還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首先是政府層面要加強宣傳督導,監管上也要做到合法合情。在政策上做到多部門統一,將宣傳下放到基層,避免一刀切現象,從思想上贏得社會信任;
其次快遞企業要擔當起社會責任,適當分擔末端成本壓力,與此同時也要做好與政府部門的溝通協調等;
最后末端本身也要積極配合,對下達的政策要求及時履行,遵守交通規則,做好新時代行業形象。
快遞發展的路上充滿坎坷,但完善的腳步從未停止。
本文來源于羅戈網,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