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河水運高質量發展是實施交通強國戰略的重要內容。作為“運河之都”,濟寧持續發揮京杭大運河黃金水道的獨特優勢,全力推進內河水運提檔升級,建設億噸大港口、發展億噸大物流、培育千億大產業、打造北方內河航運中心等,并以此為基點建設山東對內陸和國際開放的橋頭堡。
▍漸入佳境,推進港產城融合發展
濟寧,依運河而建、因運河而興。近幾年,濟寧積極發揮內河水運優勢,以港產城融合發展為引領,加快布局臨港產業,強港航、暢物流、興產業,積極打造交通強國內河水運示范區。如今,濟寧內河水運的發展正漸入佳境。
一是基礎能級全面提升。目前,濟寧已建成山東省內河第一條二級航道,高等級航道增至360公里,占全省57%,同時微山三線船閘也已啟動建設,“一干(雙線)十二支”內河高等級航道網加速形成。濟寧還大力推進大宗貨物“公鐵轉水”“散改集”,運營山東省內河第一個海關監管作業場所,外貿集裝箱業務也實現了一體化通關,濟寧港成功入選全國首批港口功能優化提升交通強國專項試點。
二是內河航運突破發展。濟寧整合躍進、太平、順達等7個港口,優化提升港口功能。其中,梁山港、龍拱港已建成江北內河最大的大宗貨物集疏港、智能化集裝箱示范港。2023年,濟寧港貨物吞吐量超7000萬噸、同比增長20%,在山東省內河港口中穩居第1位;累計開通集裝箱航線21條,吞吐量18.13萬標箱、增長209%,連續兩年翻倍式增長。
.
三是推動智慧港航打造樣板。在山東省,濟寧率先建成內河數字航道,正式加入長江水系電子航道圖服務聯盟,并獲評山東省“數據賦能業務”大賽一等獎。同時,其“濟港通”平臺領先全國內河,獲評山東省“交通運輸科技示范工程”、數字政府“十佳應用”。
內河水運在促進經濟發展、優化產業布局、推動轉型升級、加快對外開放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盡管如此,當前濟寧內河水運仍存在以下短板和不足。
一是航道基礎設施存在短板。京杭大運河濟寧至東平湖段仍為三級,湖西航道上級湖段僅為六級,復興河、北大溜河等7條重要支流航道在三級以下,由于港口多分布在支流航道上,大型船舶無法干支直達,一定程度上制約內河航運發展。濟寧至梁山段2座船閘單線運行,隨著梁山港、泰安港的運營擴產,遠期將成為新的通航“瓶頸”。二是港航物流貿易拓展不足。目前,濟寧市港口中物流貿易港僅12個,僅微山、魚臺26個小型港口中裝卸港多達22個、占比85%,仍停留在“過路經濟”階段,且貨種單一,煤炭占比82%。與周邊產業、上下游企業缺少對接、貨源不足,出港貨物占吞吐量70%以上,回程貨物少,港口存在“吃不飽”現象,“重去重回”的“鐘擺式”運輸模式還未形成。三是港產城融合發展程度低。港口的輻射帶動能力不足,與港口優勢緊密結合的具有鮮明特色的產業園區輻射帶動作用不佳,臨港經濟、產業、商貿、物流等發展滯后,臨港產業園區、物流園區集聚度不高,港口資源優勢發揮不明顯,適港產業發展基礎和城市載體支撐功能不夠,城市對港口及產業的服務要素保障作用不夠明顯。
▍立足優勢,優化港口體系
濟寧地處京杭大運河中段、現狀通航河段最北端,區位優勢明顯,內河水運資源豐富,境內航道、鐵路、高速公路縱橫交錯,依托良好的內河水運發展基礎,立足濟寧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突出濟寧特色,以內河水運高質量發展為導向,充分發揮濟寧在京杭大運河構建國家戰略縱貫線中的地位和作用,規劃布局建設“公鐵水空”交通網絡,服務山東綜合交通布局,統籌推進重點任務、重大工程,主動融入國家、省重大戰略,著力打造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
因此,需從四個方面提升航道網絡通航水平:一是實施主航道升級。按照“暢通主線、打通支流、補齊短板”的思路,重點推進京杭大運河(支流)航道整治,改造升級湖西航道上級湖段、京杭大運河濟寧至東平湖段,主航道實現二級通航,有效對接下游、貫通上游。二是提升干支通達能力。推進白馬河、洙水河、老萬福河、北大溜等支流航道建設,提升內河水運通達能力,實現與京杭運河干線航道的高效銜接,提高水路運輸直達水平。三是擴大船閘樞紐通過能力。加快建成微山三線船閘,啟動長溝、鄧樓復線船閘前期研究工作,實現京杭運河主航道船閘雙線以上通航,擴大船閘樞紐通過能力,提升通航保障能力。四是加快航道服務區建設。加快完成微山、留莊、韓莊、南陽、洙水河、高樓錨泊區以及濟寧、留莊、微湖搜救基地建設,研究推進2~3個功能齊全的水上服務區建設,提升濟寧內河水運服務能力和保障水平。
同時,濟寧積極推動建設集約高效的港口體系。如推進港口資源整合,“整合存量、歸口增量”,加強資源統籌配置,促進現代港航物流要素集聚,逐步實現濟寧市港口“統一建設、統一運營、統一管理”,形成“一市一港一主體”,實現“億噸大港、百萬標箱”能力;優化港口功能布局,堅持規劃引領,明確港區功能定位,合理布局煤炭、焦炭、集裝箱、建材、糧食等作業區,形成層次分明、功能互補、競爭有序的發展格局,重點建設以梁山、任城、微山港區貫穿南北,鄒城、嘉祥港區為兩翼,魚臺、金鄉為補充的億噸港口群;打造現代化內河港口,合理化布局集裝箱、糧食、煤炭等專業化碼頭,以梁山港、龍拱港、躍進港為重點,打造實施智能化、綠色化、現代化京杭內河示范港,引領既有港區改造升級和高水平港口建設;不斷拓展港口物流功能,鼓勵港口企業拓展物流功能,提供綜合運輸、配送銜接、多式聯運、信息共享、物品交易等多元化、上下游配套物流服務;大力發展集裝箱物流,建立完善集裝箱運輸服務網絡,開通集裝箱運輸“綠色通道”,合理規劃集裝箱碼頭,鼓勵集裝箱適箱貨入箱,推動公轉水、散改集,加快拓展集裝箱業務,用好集裝箱優先免費過閘和省市兩級獎補政策,持續擴大“散改集”規模,快速推進河江海聯運發展;促進港產城協同發展,發揮港口的產業集聚功能,建設沿運產業、物流集聚區,大力發展梁山、任城、鄒城、微山等沿運臨港產業、物流園區,以梁山港、龍拱港為試點先行先試。
此外,濟寧還在著力建設經濟高效綠色的航運體系。一是強化綠色航道建設,加快推廣航道工程綠色建養技術,在航道設計、施工、運營、維護的全過程中全面落實環境保護措施,推進綠色航道建設,打造綠色航道示范工程。二是大力發展鐵水聯運,依托濟寧港與京滬鐵路、新兗鐵路、瓦日鐵路等既有鐵路大動脈,建設、展現“鐵水聯運”模式示范項目,加快推進任城、嘉祥、梁山、微山港區等大型鐵水聯運港區建設,壯大濟寧港鐵水聯運規模,提升鐵水聯運比重。三是培育發展水水聯運,利用濟寧港經由內河航道通過沿海港口出海的有利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水水聯運,開發對上海港、蘇州港等長江下游港口及連云港的集裝箱運輸支線航線,主動承擔喂給港作用,提高濟寧港水路連接國內沿海港口和國外港口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優化提升集疏運體系,提升疏港道路建設水平,銜接濟寧市干道公路網,打通“最后一公里”,推進躍進溝作業區、龍拱河作業區等疏港道路建設,完善濟寧主要港區公路集疏運體系。同時,還需加強港口污染防治、加強船舶污染防治、強化綠色航道建設等。
而且,濟寧還積極建設融合高效港航物流體系。如推進智慧航道建設,依托京杭大運河及其支線航道升級改造工程推動通航建筑物數字化監管,完善高等級航道電子航道圖,三級以上航道通航建筑物的運行狀況能夠實現實時監控,推動梯級樞紐船閘聯合智能調度系統建設,提升航道通航樞紐通過效率及安全暢通保障水平;加快智慧港口升級,加快“干散貨”裝卸貨智能化和集裝箱碼頭自動化建設,持續推進梁山港堆取料機、裝卸船機、翻車機等升級改造,實現全堆場級虛擬現實可視化管理和數字化管理,打造全國內河集裝箱、干散貨碼頭智能化示范港。構建智慧物流平臺,充分發揮梁山、任城、微山港區等大宗散貨內河轉運主樞紐和發揮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的重要載體作用,以干散貨碼頭智能化、鐵水聯運一單制、港口全程物流供應鏈服務模式創新和“互聯網+港口+貿易”創新模式為重點,推動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港航物流交易平臺建設。建成濟寧智慧港航服務平臺,綜合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智慧物流等信息化系統,建成濟寧智慧港航服務平臺,利用“互聯網+”、智能大數據、5G、人工智能、北斗等新型技術,全面提升內河水運監管服務水平,實現濟寧水運體系的“全覆蓋、全管控、全智能”,打造全國一流內河智慧水運示范區。
▍五大舉措保障建設
濟寧市在推進內河水運示范區建設過程中,采取了多項舉措以保障其順利實施和高效發展。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加快建設內河水運濟寧示范區工作機制,成立多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強化部門協調和市、縣聯動,合力推進交通強國山東示范區內河水運濟寧示范區建設。
二是加強規劃指導。全面落實港口、航道、港產融合發展等相關規劃,結合內河水運濟寧示范區建設需要,明確發展重點,加強與國家部委和省、市銜接協調,為項目順利實施創造規劃條件,加快推進項目前期準備工作,做好項目儲備。
三是完善管理機制。深化內河水運事權改革,整合資源,優化組合,提高行政監管和服務效能。積極推進水上綜合執法改革,與涉水部門展開協作,建立水運與公安、水利、漁政等部門定期會商機制。推進水運業務一網式、一站式辦理,提升綜合服務管理水平。
四是創新投融資模式。搭建內河水運投融資平臺,支持社會資本參與內河航道建設。積極探索港口、園區一體化綜合開發模式,創新引入“港口+物流/產業園區一體化”開發模式、“港口+產業+集疏運一體化”開發模式、“港口+產業+城市社區一體化”開發模式等。
五是加強推進落實。各級各部門全面提高對交通強國山東示范區內河水運濟寧示范區建設重大意義的認識,科學謀劃相關配套政策,合理統籌公共資源,促進省市相關政策協同。制定規劃實施任務清單,分解目標任務,加快推進具備立項和建設條件的項目,相關部門加強協調,為項目落地實施創造條件。(作者系徐青春 李正 張春芳,供稿:濟寧市港航事業發展中心)
本文來源于物流時代周刊,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