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客服問題,交給AI就足夠了?!闭劶按竽P驮诠究爝f業務的首個落地嘗試-AI客服,快遞100產研中心負責人李朝明表示。
被利潤下跌折磨的快遞行業,打響的第一戰是“反內卷”,而大模型成為了其中的關鍵一環。
10000000000,這是“三通一達”每一家在2024年上半年達成的百億業務量。由“買買買”帶動的快遞行業,帶動各大快遞公司的單量增長。
但在快遞行業單量大幅擴張的同時,“爆單”并沒有讓快遞公司們賺的盆滿缽滿,而是賠掉了底牌。財報顯示,今年11月,韻達、申通和圓通單票收入分別為2.03元/件、2.08元/件和2.29元/件,同比分別下降14.71%、5.45%和6.96%。
“快遞行業已經進入,從卷低價到卷高質量服務的階段?!笨爝f100總經理陳登坤給出了判斷。
2023年,快遞行業瞄上AI。從早期的觀望、試水,到2024年大模型開始在快遞行業初步結果。雖然應用能力仍然有限,但大模型首先覆蓋了快遞行業中,一批最基礎、也最有效的可降本增效的業務:AI客服、AI營銷和AI助手。
而在2024年,除去常規運轉之外,大模型正在深入快遞行業的腹地。
從簡單的寄件、查件入手,到面向快遞小哥打造“知識庫”、再到幫助完成業務信息的匯總整理,甚至到供應鏈的智慧控制,大模型在快遞行業的能力正在被逐步釋放。
選擇私有化部署模型、自研大模型的快遞公司們都相信一點:大模型是值得的長期投資,它在快遞行業的應用上限仍然有一個廣闊空間等待發掘。
01
單量大、競爭卷
快遞行業擁抱AI增效
2023年 8月8日,李朝明清楚地記得,這是快遞100決定接入大模型最開端的日子。彼時,孵化了快遞100的金蝶集團剛剛在三十周年大會上發布了“蒼穹GPT”,集團戰略資源開始傾向大模型投入,促使快遞100開始嘗試將AI能力應用到自身業務中。
當作為基座的大模型能力得以突破,AI+快遞的實際應用也打開了更多場景。
李朝明回憶,2023年10月,百度發布文心一言4.0大模型后,在合作的測試中,快遞100發現,過往一些無法交給AI完成的場景在新模型能力的加持下,實現了能力突破。
兩年時間內,多家企業均交出了自己的答卷:順豐自研物流決策大模型“豐知”和聚焦物流行業垂直領域的“豐語”大模型、韻達推出AI快遞助手、快遞100選擇了將公有云和私有云模型混合的“百遞云GPT”模型。
然而,從快遞業務的幾個核心環節“攬收、分揀、運輸、派送”來看,大模型能力的應用仍然有限。李朝明指出,當前,快遞行業的落地更多還停留在“一頭一尾”兩個環節,即攬收和派送。
最早在快遞行業落地的是AI客服類產品。它聚焦售后環節,幫助節省人力的同時,處理了大量重復的簡單問題。談及AI客服帶來的效益,李朝明表示,雖然寄快遞業務保持快速增長,但在AI能力應用到客服環節之后,快遞100能夠有效控制人員增長的速度。
李朝明透露,目前快遞100實現了90%的客訴問題由大模型處理,問題一次性解決率高達99.4% 。
AI助手類產品則更多用于幫助快遞行業的工作者服務,包括快遞小哥、企業內部用戶都是大模型的受益者。攬件環節,AI助手能夠幫助快遞行業的服務人員解決問題,比如違禁物品查詢、快遞時效性等需求。
順豐科技大模型技術總監江生沛向光錐智能舉了一個例子:在國際快遞場景下,D197(貓山王榴蓮的編號)、貓山王、榴蓮糖、凍干榴蓮,它們屬于同一類別的托寄物嗎?它們各自走陸運、航空寄往不同國家的寄送規則如何、使用哪種服務更合適?
過往這些細節,需要快遞小哥在各個國家的海關網站上查詢,需要跨越多語言、規則常變動等障礙,現在開始移交給搭載了物流知識庫的AI助手。只需要拿出手機,順豐的快遞小哥就能在公司內部的AI助手上查詢到不同件的國際寄送規則,當下處理客戶的需求。
實際上,AI不僅僅可以為快遞小哥賦能,在國際業務寄送的服務中,AI助手也能通過搭載相應知識庫,為使用者提升效率。AI助手可以調用全球各地的海關郵寄政策,再同步生成一份最新的郵寄指南,幫助用戶掌握海外政策變動情況。
從降本增效抓起,以AI客服為切口,到面向員工的AI應用,2024年,大模型逐漸進入快遞業務的腹地,已經嵌入到“寄、管、查”的快遞服務核心全流程。
在下單、接單、上門取件、出賬、支付、運輸、簽收等全流程服務體系,AI都能為各個環節提供能力支持。以快遞100的“自動改派單”功能為例,在退貨場景中,通過系統預設的規則,AI可以實時判斷訂單狀態,按需調配運力資源。
比如,如果用戶下單后快遞員接單超時,AI將立即向用戶推送通知詢問是否接受改派,確認后,系統將調配運力資源接管;在上門取件中,如果快遞員未能準時到達,AI也會為用戶重新安排取件方案。
AI對快遞行業的爆改,無論從快遞員還是用戶端,體感上都不是非常劇烈,但卻恰到好處在提供著許多主動式、自然語言交互的體驗,正如春雨潤物細無聲。表面上雖然云淡風輕,底層的技術層卻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02
大模型深入
產業腹地的艱難一年
為什么過去兩年,能夠將大模型深入應用的快遞企業還是“少數派”?
快遞行業涉及人員龐大、快件海量、環節也相當復雜,對效率要求卻極致的高。所以,當大模型想要深入改造這樣一個傳統行業時,第一步先要打造一個屬于快遞行業自己的大模型底座。
目前,快遞行業公司接入大模型大多選擇了兩種方式:一種是完全基于自研大模型服務企業,另一種則通過調用公有云模型+私有部署模型,共同配合使用。
順豐、韻達等公司選擇自研大模型。談及為何選擇自研這條路,江生沛表示,在使用開源模型進行私有化部署的過程中,由于其不具備物流行業相關知識,它在實際落地的效果并不理想,順豐有數據有算力,自研行業大模型是必經之路。
“比如‘小哥’這個詞,拿給通用大模型,它的理解肯定和訓練過的垂類大模型不一樣。”江生沛舉例道。
出于對效果和成本平衡的考慮,快遞100則選擇公有云+私有云部署的方式,按照不同場景的側重需求調用。
談及為何選擇放棄自研大模型,快遞100的想法是,通過部署能力不斷進化的多個大模型,加上以自有海量數據訓練并部署在私有云的大模型,既能發揮各種模型的能力優勢,又能使用私有化部署的大模型控制成本。
李朝明表示,每個模型都有自己的強項,比如文心一言4.0在意圖理解和內容生成、提取方面表現更好,多模態理解和識別上,通義千問VL模型更佳,智譜模型則在客戶意圖識別上效果理想。多種模型結合,更能發揮各自的長板。
選擇完部署方式,才是萬里長征第一步。要想訓練一個垂類領域的大模型,針對特有數據的訓練上就是一大難題。
中交協物流技術裝備委員會指出,在訓練和優化大模型的過程中,高質量數據是核心生產要素,想要訓練出精度極高的行業大模型,所需的不是簡單公開的數據,而是行業特定的場景數據,而物流產業所需的真實交互數據,樣本少、分布不均,極難獲得。
江生沛舉了一個例子,“做一個行業模型,首先需要針對各種具體的場景去采集對應的數據,但物流行業的很多知識信息是高度碎片化的,很多數據可能在某臺電腦、記賬本中存儲,所以需要借助大模型完成全面數字化的過程,讓大模型去處理富媒體信息,經過知識抽取、清洗等一系列操作,轉化成可以被訓練的語料。”
其次,要想將大模型能力和快遞業務結合起來,如何讓大模型準確地理解問題中的所有元素,比如“地址”、“時間”等信息,并根據需求準確調用對應的時效性、價格等信息,這對于大模型來說仍然是個挑戰。
李朝明表示,雖然目前行業中更多討論的是如何以AI為主導推動業務,但當應用到真正的業務流程中,大模型仍然出現了很多問題。
在快遞100的業務中,可以歸結為兩點:
第一,在和AI交互的過程中,必須保證它全程在業務流程中。比如“寄快遞”,無論用戶如何對話,AI必須要把用戶最終引導到寄快遞上。
“一個東西能不能寄、這個東西要怎么包裝?如果你沒有業務流程設定的話,大模型就會和用戶一直解釋這些問題,他不會引導用戶接下來繼續去寄快遞?!崩畛髡f,“大模型本來應該要引導用戶把聯系方式和寄送地給到?!?
第二,在處理用戶需求時,大模型需要用到企業內部沉淀的業務知識,比如當用戶來寄快遞時,AI需要知道寄的東西是什么、各快遞公司單價等知識并準確調用,才能準確估算出一單快遞的價格。
但在調用過程中,大模型經常出現錯亂的情況,要么不知道應該調用什么樣的參數,要么調用了錯誤的信息,從而導致結果錯誤。
此外,要想面向快遞行業訓練一個可供商用的大模型,需要讓大模型能夠同時兼顧通用模型的理解能力,也要讓它充分理解垂類領域模型應有的專業知識,完成對內容的調用。
對于需求更加精準的快遞行業來說,需要給出能夠保證可商用的產品,才能真正應用到業務場景中。
對此,快遞100的選擇是,先由公司為大模型編排好一套業務流程,在這個過程中控制大模型的調用需求。
回到“寄快遞”來說,在做好業務流程編排的情況下,大模型會不斷“Push”用戶給到所需寄件信息。除此之外,它還能根據需求查詢到不同快遞品牌的寄件價格,并在整理好后重新生成一個回復,幫用戶找到更加便宜劃算的寄件選擇。
而在今年的大模型能力落地快遞行業過程中,在大模型能力逐漸提升的過程中,企業也開始試圖讓AI作為主導者。
通過和大廠智能體平臺合作,快遞公司也開始上線各式各樣的智能體。針對查詢快遞需求,快遞100在百度、騰訊、MiniMax上線了“查寄管”同名智能體應用,將主導權讓給了大模型。
通過這種合作方式,智能體既能記住和用戶交互的上下文,也能通過大模型能力解決一些業務流程中的問題。比如,查詢快遞不需要了解具體找到對應快遞公司平臺查詢,只要給個單號就能查到信息;智能體還能根據輸入的地址信息進行“補全”,自動識別殘缺信息并糾正成可以被寄快遞識別的正確地址。
隨著大模型能力的進一步解鎖,快遞行業接下來還能交給AI主導更多復雜的任務。
03
要降本更要增量
AI爆改快遞業
當快遞行業的各方都在應用大模型能力,企業和個人用戶使用快遞的服務體驗已經“質變”。
比起過往寄送快遞,往往需要人來親自填寫表單,逐步完成信息填寫;如今,只需要用戶用語音、文字或是圖片的方式把相關信息給到大模型,李朝明以快遞100的AI 寄快遞為例,“告訴大模型‘我需要給張三寄一個快遞’,再拍張圖告訴它寄的是什么物品,就能實現真正的“一句話/一張圖寄快遞”?!?
此外,通過和寄件需求高的大型企業對接,企業當下寄件主要有兩個痛點:一是員工寄件沒有登記在系統中,存在管理混亂的情況;二是在企業需要對賬時,郵寄快遞的費用需要一單一單計算,給財務帶來巨大的工作量。
對此,李朝明表示,快遞100目前正在嘗試結合大模型能力,面向企業端開發一個類似“攜程商旅”式的寄快遞業務服務,植入到企業內部辦公平臺,幫助企業提升管理效率。
歷經兩年的探索期,大模型落地快遞行業的優勢正在體現,一個最直接的結果就是節約成本。
除了上面提及的AI客服能降低快遞行業自己的服務成本,AI也能幫寄快遞的企業客戶降低行政費用。
“很多企業都有降本的訴求,”李朝明說,“比如員工寄一張紙就需要10-20塊錢,但是如果能通過我們的‘寄快遞’聚合服務,根據不同物品智能選擇不同的快遞品牌,企業可能節省好幾倍的快遞費用?!?
對于急需提升收益和服務質量的快遞公司來說,它們不僅需要AI幫助企業內部完成降本增效, 更需要進一步提升快遞服務的效率和質量,讓收入實現增長。
G7易流開發了可以智能接單的智能助手,將接單時間從2小時縮短至30分鐘,效率提升高達75%;貨拉拉則利用AI能力為司機上線“違禁品識別”功能,最快1秒就能識別出違禁物品;順豐給快遞小哥開發的AI助手平均每次對話可節省3分鐘。
效率提升后,大模型就能夠成為快遞企業增收的“利器”。
在AI能力的輔佐下,當查件、寄件的效率提升,快遞100運轉單量的能力也隨之提升:從2023年一開始的每天30萬單,到2024年的每天50萬單,李朝明預計,在大模型能力的輔助下,大模型能夠在未來一年實現每天100萬單的突破。
將多家快遞公司服務接入平臺,快遞100又成為了一個集合“查寄管”服務的快遞生態入口:
基于百遞云領域知識庫,用戶不僅可以查快遞,更可以一句話對比價格,幫助企業和個人用戶找到更具性價比的價格;AI還能自動幫助用戶補全信息地址,避免快遞運轉出現問題。陳登坤分享,通過MiniMax大模型,快遞100解決了98%的地址補全難題。
當下,大模型能力仍然沒有被完全釋放,比如,在供應鏈端,大模型還有充足的發揮空間。
“實際在快遞的運輸環節,大模型現在能參與的部分較少,”李朝明告訴光錐智能,“但在整個快遞物流行業里面,其實最需要優化的還是在于產業鏈的深入融合,所以大模型在快遞行業的應用仍然有較大空間。”
在大模型能力充分應用到快遞行業的每個角落之前,快遞行業的企業們還需要繼續為這場漫長的攻堅戰補充彈藥。
本文來源于光錐智能出自物流指聞 ,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