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0年開始,上海港的集裝箱吞吐量已經連續14年排在世界首位。
在2024年里,上海港不僅維持了這個排名,而且在12月22日為全球港口創造了新的歷史紀錄:運輸5000萬個標準箱。
這是什么概念?如果將5000萬標準箱依次層層疊放,其高度相當于14600余座珠穆朗瑪峰。航運作為中外貿易的代表,載著各類貨物隨著海水漂流至四面八方。
全球100大集裝箱港口排名(以吞吐量計)里,中國長年有20個港口入選,前十大港口中更是占了7個,分別是上海港(第1)、寧波舟山港(第3)、深圳港(第4)、青島港(第5)、廣州港(第6)、天津港(第8)、香港港(第10)。
港航業內有個通俗標準:“港口大不大,看吞吐量;港口強不強,看集裝箱。”從零起步到世界第一,中國港口是怎么做到的?
01
5000萬個集裝箱,運了什么
12月22日上午,在上海港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現場,一個特殊的集裝箱從中遠海運中海印度洋輪上卸下,隨即后方辦公樓內爆發出歡呼聲——這是上海港2024年第5000萬個標準集裝箱,由此上海港成為全球首個達到此目標的港口。
5000萬標準箱的貨物中,涵蓋了廣泛的貨物種類,有歐洲街頭閃爍的LED路燈、中東家庭享受的來自中國的太陽能熱水器、澳大利亞人鐘愛的中國產茶葉與咖啡、中國“土特產”螺螄粉和老干媽也早已隨著海水漂流至四面八方。
簡單來說就像搬家,人們通常都會把散落的物品收納到箱子里,方便搬運和存放。貨物也是如此,幾乎所有類型的貨物都能被裝進集裝箱,走水運的物品,通常是對時效性要求不高的。
因此,用集裝箱裝運此類貨物,一方面能充分發揮集裝箱的載貨能力,另一方面又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貨物包括電子產品、機械設備、汽車及零部件、紡織品、服裝、化工產品等。
航運咨詢機構VesselsValue提供給《財經》的報告顯示,由于紅海危機的持續延長,航行距離的增加成為2024年需求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全球TEU集裝箱船的航運里程同比增長約16%,同時全球貿易量也增長了約6%。
港口企業的營收利潤同步增長。上港集團(600018.SH)最新財報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營收290.26億元,同比增長5.81%;歸母凈利潤118.11億元,同比增長3.98%。
集裝箱港口排名,一定程度反映了該國水運規模化程度。隨著規模化效應影響,水運單位成本越來越低,運輸船舶體積也越來越大,對港口水深和陸地區域面積提出更高要求。
上海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何建華研究員認為,上海是長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通過水運和陸運,對江浙皖都有極強的經濟輻射力,江浙皖的物流需求也助力上海發展航運業。
港口進出口貨物需求總量與腹地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作為大陸海岸線中心,瀕臨東海扼長江入海的咽喉,上海能通過長江航道連接長江流域各省市,還能依靠太平洋面向龐大的全球市場。
上海港擁有近350條國際航線,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多個港口,港口連通度連續13年居全球首位。
除了常規航線,海鐵聯運服務已輻射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四川等全國9個省市(直轄市)逾40座城市,打通鐵路“毛細血管”。2024年上海海鐵聯運集裝箱運量預計突破90萬標準箱,同比增長約40%,輻射腹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02
不到30年,從零到世界第一
從1978年拉開集裝箱運輸大幕至今,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不斷躍升,從往昔外高橋阡陌縱橫的田野荒郊,浩浩滄海深處的洋山幽隱小島,如今已成為世界航運版圖上的耀眼坐標。
1978年“平鄉城”輪在上海港鳴笛起航,開辟了中國首條集裝箱班輪航線,當年僅實現集裝箱吞吐量7951標準箱,而同年的鹿特丹港集裝箱吞吐量就達到159萬標準箱。
當時,中國還沒有什么好東西出口,“平鄉城”輪上載著162個空箱,去往澳大利亞悉尼港,運回工業機器和原料。
20世紀90年代,在突破了浦東開發、建設洋山深水港、協調長三角等難關后,隨著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上海的航運事業發展也進入了一輪高潮。
1994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00萬標準箱;1995年首次躍居全球集裝箱港口前20強;2003年集裝箱吞吐量一舉突破1000萬標準箱,實現歷史性跨越。
距離1978年還不到30年,2005年,上海港成為世界第一大貨運港,2007年、2008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連續世界第二。
在這一時期,洋山深水港一期開工建設并順利開港,洋山保稅港區成為中國第一個保稅港區,長三角也開展區域“大通關”建設和設立16城市港口管理部門建立協調合作機制。
2020年,中國上海首次躋身國際航運中心前三,超過中國香港,僅次于新加坡和英國倫敦。
按照202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布的《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十四五”規劃》,上海航運中心目前處于從“基本建成”邁向“全面建成”的歷史新階段。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面臨復雜的外部挑戰,也迎來新的機遇。
當前,上海港也正在進行一系列改造升級活動。上海港羅涇港區集裝箱碼頭改造一期工程已經開港,二期將于2026年投入生產。
由上港集團投資建設的洋山深水港區小洋山北作業區集裝箱碼頭及配套工程項目,被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水運“十四五”發展規劃確定為重點工程,總投資額達到513億元,得到了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的20億元10年期的政策性金融支持。
未來上海港將如何發展?上港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顧金山用三個關鍵詞進行總結:綠色化、數字化、智慧化。
下一步,上港集團將大力建設數字港口,助力物流效率提升和營商環境改善;深化新質生產力運用,持續提升港口智能化水平;強化綠色能源加注能力,努力把上海港建設成為亞太船舶新能源加注中心,推動上海港由“運輸樞紐”向“運輸樞紐”+“數字智能綠色樞紐”的轉變,全力當好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能級躍升的主力軍,當好世界一流航運樞紐數字化、智慧化、綠色化轉型發展的先行者。
本文來源于出行一客出自物流指聞 ,不代表九州物流網(http://www.ruyi818.com)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